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背景下《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伍小蓉)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教学活动更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因此本堂课我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盐类水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准确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对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教学活动更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因此本堂课我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引入设计: 问题引入:(1)大家知道酸溶液一定呈酸性,碱溶液一定呈碱性,那盐溶液呢? (2)Na2CO3属于盐,为什么俗名叫做纯碱? (3)为什么铵态氮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板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入手着手,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达到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探究活动设计一: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54页“活动探究”栏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用pH试纸分别测定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3、探究活动设计二:将以上7种溶液分类,让学生试图找出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启发学生寻找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4、课堂检测 学生利用自己寻找的规律,判断一些简单溶液的酸碱性。 如:氯化铝溶液、硝酸铵溶液、硫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学生探究出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收获到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5、探究活动设计三:理论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 让学生以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为例探究讨论。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有没有离子可以相互结合? 3、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给学生一些思路提示,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方向,降低理论探究的难度。简化处理的原因是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6、理论学习:盐类的水解 上面探究过的就是盐类的水解反应,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给盐类的水解反应下一个定义。并且提炼出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结果、规律。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学生自行归纳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条件、实质、规律后,选择几道合适题目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怎么样? 7、课堂小结: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清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像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一样,学会辨证的来分析,认识问题。) 8、板书设计 一.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_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水解条件:盐能电离出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3)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 (4)水解的结果: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5)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并且本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课堂检测,让学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上,而是能真正落实考点,使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和强化。 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是探究性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