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课题论文开题结题中期报告(经验交流) 在人们极力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 子的自身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 学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无疑十分重要,而在学习中主动提问,主动质疑是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示知而有疑,其次则 渐渐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 始是学。”这种无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的,积极地学习过程, 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 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的前提。通过以下途径可 鼓励学生起疑。 1.名人、名言及其事例的激励 青少年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富有活力, 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崇拜名人的心理。教师根据这些特点,鼓励学生课 外搜集有关质疑的名言和名人的事例,以此来启迪学生质疑。可以鼓 励学生把所搜集到的名人的事例拿到课堂上交流。例如:一位同学说: “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有的同学找到了有关“质疑”的许多名言,如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 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宋代理学家 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这里方是长。” 通过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学生起疑,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2.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取于质疑,必须坚持创造 教学民主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 意见。当学生踊跃的发表独立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 光,当学生大胆的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 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同学们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教 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予以表扬肯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 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为进步的 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的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 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 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欢迎质疑。只有这样,学生质疑的积极 性才会调动起来。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长期的接受性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 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这就需要 老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寻找关键词发问。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学生能 在阅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看 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章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语。 何谓关键词?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 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 特点,表现人物品质。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 中与中心有关的词语,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 文的基础上,大多能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 有的学生问“文章开头部分,我们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 桥上去散步。”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 去掉,为什么?还有的问“父亲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贼是不会 有出息的。”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对人 物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在阅读中,会遇到,有些词语矛盾,或说法反常,初读起来会以 为是笔误。其实,它他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 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2.根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理解 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要从整体部局来分析,应教会学生从文体 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质疑。 3.从比较中质疑。毛泽东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将有可比 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 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还大大提高了学 生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教师培养学生的比较质疑能力,可从下列几方面进行。 ①前后比较。如阅读《故乡》时,拿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 对比。以及二十年前后杨二嫂的变化,让我们找寻他们变化的原因。 ②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 发现问题质疑。 ③异同比较。即把主题相同的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由此质疑。 《孔乙已》和《范进中举》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经历 和命运,都是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但他们也有不同,孔乙已是封建 社会末期一个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