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 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 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 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 的质疑能力,“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良好的质疑能力,学习数学的 兴趣才会更浓,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关键词:质疑小学数学创新 朱嘉曾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 进。”小学生在学习抽象严谨的数学学科知识时,常常会遇到问题和无法解决的难 题,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这样的质疑意识影响之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 研究,产生强烈的学习和探索欲望,获得更为丰硕的学习成果。 从这一角度上看,只有把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才能 够培育学生的质疑意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数 学课堂的优化与创新。 一、转变教学思想,激励学生质疑 疑问是学习和思考的开始,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存在较强的质疑意识,才 会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内容理解与思考当中,这也是如今数学教师特别关注 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而要真正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需要从 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改变着手,突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激 励学生主动质疑。这里所提到的转变思想除了要求教师改变在教学中压制学生和 不关注教师提问的情况之外,还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让学生把主动提 问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方略。只有师生的思想彻底改变,才能够为数学质疑提供 沃土,开放质疑之花,点缀学生广阔的思维大地。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的概 念,教师可以选取毛线对学生进行演示,而在牵动毛线之时适当倾斜,营造出两 条毛线有可能相交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思考:两条线是否会相交?请说出原因。 但可以让学生质疑已知概念,让学生开始思考平行的两条直线永不相交是有一些 限定条件存在的,进而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营造问题情境,调动质疑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落实,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设定与论述,指 出真正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减少知识的传递,激励学生更多地进行主动思考和质疑, 让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和引领者, 不能够一味替代学生思考或者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考后的结果,这样不仅会影响到 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还会让学生的质疑意识得到削弱,从而影响学生质疑能力 的培养。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质疑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问题情 境,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质疑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列出思考题:小强今年已经16岁了, 但是他只过过4个生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 问题情境,也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情绪高涨,特别是对题目当中给出的结果产生了 质疑。这样的疑问和悬念让学生产生了质疑兴趣,也为学生主动地探索和掌握数 学知识打好基础。 三、引导正确释疑、提高探究效率 质疑的目的是释疑。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 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因疑引疑,会收到比完成几道巩固作 业更美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 时间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 位减起?”这是大家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 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接着,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 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其过程要循循善诱、步步到位;最后教 师通过提问“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 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可行,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并不可 取。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不会让质疑的同学自尊 心受挫。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已从“把一个圆剪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 形”来探究圆的面积的知识迁移中,感觉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 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结成合作小组相互讨论,终于从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 探究出把圆柱体切割成长方体。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人人参与,让使自身潜能得 以发挥,获得了知识,也提高了探究和创新能力。 四、参与质疑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 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最后,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 的“疑问”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