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村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相关的教育现状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国民教育中 处于重要地位。加强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小学特色课程 开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课程理论的深化,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提供新思路,而且可以为农村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农村实用 人才提供参考。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 优势,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就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就很 难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特色课程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地域特征,内 涵丰富,可持续发展。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 办学特色,服务于我们的培养目标,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或矛盾 1、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 极好途径。由于国家及地区课程开发的绝对主体是国家、地区课程管 理者和课程或学科专家,课程决策不可能使课程多层次、多途径、全 方位地满足社会发展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同时,国家课程范畴 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 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是当今 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开设发展学生身心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 学生们具有上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说,满足学生 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功 进行课程改革,其中关键一点是要看学生是否在课程中得到最大限度 的发展,要看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是否有个性的培养。 2、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符合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 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 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无权也没有必要对课程进行深层次思考,只能 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纯粹“教教材” 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缩,走向繁、难、 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难以发挥,教 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 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 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多样化的 趋势进一步加快,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 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 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 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 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 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 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3、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小学特色课程研究是21世纪我国高 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社 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大批 既拥有科学素质又具备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学科 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学科课程使学术知 识受重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往往被忽视。有时还会发生教育与生 活对立的现象。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对那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 边缘化,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和学校地域生活、生产实践的研究淡化, 课程目标不完整、有缺陷,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同样也不利于 学生的个性发展。依托本土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研究在教给学生知识 的同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有优势。 (三)、我校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公办农村学校,位于南津镇场镇所在地,学校课程采 取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 种规范性的内容又是按照学科编制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对课程进行 深层次思考,只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授既定学科内容,教学蜕变成 纯粹“教教材”的过程。这样,课程不知不觉走向了孤立、封闭与萎 缩,走向繁、难、偏、旧。教学内容的惟一性,使学生的独立性、自 主性难以发挥,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也难以发生有价值的变化。 学科课程有助于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术知识 受到重视,但学科课程往往忽视了情感知识、体验知识的传授,有时 在教学过程中还会发生教育与生活对立的现象。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 忽视,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