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 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 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 LawrenceVenuti在其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异化法”即尽可 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 异质。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 国文化。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 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 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因此,翻译时应 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 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 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 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 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目的是 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 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 进行有力的回击。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 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一)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使不可译性不断向可译性转化 在当前文化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将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 互促进,从而达到相济相调和相得益彰的积极效果。各种文化特征相覆盖的部分 就是文化共核。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在他题为“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的相似”,相似之处占90%,相 异之处只有10%。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快,文化共核渐渐扩展且多于文化异质部 分。文化共核的存在和扩展使得文化可译性越来越大。 在实际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中,人们总是从促进了解、增进交流的主观愿望 出发,努力达到对陌生语言和文化近似正确的认识,将原语在最大限度上准确地 翻译为目的语,而不是只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出发,故意曲解陌生文化。随着全 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不断加强,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 展和翻译工作者运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可译性是可以不断向可 译性转化的。 (二)社会的发展及文化的交流使语言发展势不可挡 人们对待文化异质的态度是一个可以转变的动态过程。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 交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发 展。对于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东西,人们现在更多地采取宽容和认可的 态度。如不少当年用“存异”的手法译过来的英语词语如“黑市”(blackmarket)、”冷 战”(coldwar)、“汉堡包”(ham-burger)、“的士”(TAXI)、“伊妹儿”(E-mail)等已是家 喻户晓;一些习语如“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sourgrapes”(酸 葡萄)等也几乎是妇孺皆知,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语言。同时,英语也从汉语中吸 收了许多词语,如toloseface(丢脸),papertigers(纸老虎)、kowtow(叩头)等等。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大,人们产生了对新的外来词语的需要,翻译中“存异”正是满 足人们的这种需求。 (三)译文读者具有不可低估的接受能力 首先是读者接受原语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译文读者对译文并非被动的接受, 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再创造。这类读者具有一定的期待 视野,有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的要求和心理准备。因此他们常常借助阅读经验、 语境及有关注释等,主动去理解译文中的“异”。 其次是读者不可低估的文化水平。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大多读者的知识范 围可及原语文化,如他们知道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夏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就不会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理解为作者对 冬风的赞美。译者无需为使目的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