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 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 总学时:36学分:2.0 实验(训)学时:4自主学习学时: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 一、课程教学目标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 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 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 立足社会、密切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 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 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 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 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宏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 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 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 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 扩大学生知识面。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 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坚固掌握,并能熟练的 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1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 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 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2.公共卫生的相关概念(定义、基本特点、公共卫生体系、功能、与预防医学的区别 与联系)。 3.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4.医学模式的演变及其意义。 5.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及中医预防思想)。 6.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 响。 2.熟悉生态平衡和食物链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转归;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特 征。 3.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介质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内容】 1.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的概念。 2.环境的构成要素。 3.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4.环境污染的概念、种类、来源、环境污染物的转归。 5.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基本特征。 6.空气、水、土壤、辐射、机械力与健康的相关概念及关系。 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与防治措施(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实践1学时。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概念,三者影响健康的特点;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 2 和心身疾病防制的基本内容。 2.熟悉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作用,特别是三者不利因素对健康的 危害作用,心身疾病的发病趋势及常见的心身疾病。 3.了解心身疾病的危(wei) 险因素。【教学内容】 1.社会因素与健康: 1.1社会经济、社会制度、人口、社会文化、社会支持、生活和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的 概念; 1.2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2.心理因素与健康: 2.1个性与健康(气质、性格); 2.2情绪与健康; 2.3应激与健康 2.4生活事件与健康; 3.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3.1健康相关行为; 3.2“消极被动”的生活方式; 3.3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网络成瘾综合征) 4.心身疾病的防制原则: 4.1心身疾病概述; 4.2心身疾病防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职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和职业性伤害的概念; 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其致病条件;熟悉常见职业病及危害。 3.了解影响职业性病损严重程度的因素;职业病的特点、诊断和处理;职业病的政策 法规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