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 3、理解古典诗词中“曲笔”手法,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4、通过对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精神; 5、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探究文章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鉴赏指导法;3、合作探究法4、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对苏轼产生倾慕和同情,然后诵读初步入境,知人论世,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形象,探究品味作者深沉的感情。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名句还记得吗?(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看一幅对联,同样表达了这种情怀。 (多媒展示画面):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明·洪应明《幽窗小记》 释义: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 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点评:这是一种豁达、平和,笑对人生的境界 今天,我们将学习伟大词人苏轼的一首超旷词《定风波》(多媒体展示课题画面): 二、整体诵读初步入境 1、(多媒体展示诵读要求) 2、听朗读录音(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诗情画意) 3、全班齐读 三、知人论世景仰作者 (多媒体展示画面) (一)作者简介 ①成就: 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 书法:“宋四家”之首 画: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 ②人生经历:一生五起五落,经历坎坷,他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 (二)词作背景 1、教师介绍词前小序的作用(结合《小调歌头》的小序):主要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2、背景内容:(学生对照课文小序,听音频介绍)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感重返政坛无望,于是作久留之计,开始求田问舍。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四、鉴赏词作点拨方法: 教师引导:诗词鉴赏有很多方法、技巧,我们针对本词特点用以下方法进行鉴赏(多媒体展示画面): 1、知人论世;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或启迪的东西;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6、分析表达技巧。 五、整体感知读出形象 1、提问:这首词上、下片都是写下雨的情景吗? 明确:雨中、雨后 2、提问:苏轼在大雨中以及雨过后有怎样的情态呢? 沉着:莫听何妨谁怕 豪迈:轻胜马 通达:归去无(风雨、晴) 踏雨吟啸,怡然自乐(雨中) 蓦然回首,云淡风清(雨后) (多媒体展示画面): 六、感悟探究悟透内容 (多媒体画面)学生思考(合作交流): 1、这首词表面上是似乎是简单写一个途中遇大雨者对雨天的一种心态,但实质是不是这样呢? 2、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3、这两句词从字面看如何理解?有何深层含意吗? 明确:第一句:(多媒体画面)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我的一生就是顶笠披蓑在人生风雨中穿行的,对此,我早已习惯,泰然处之,这是何等的逍遥! 第二句:(多媒体画面)表层意是写回头看狂风大作,风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意则是他淡化、弱化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这是何等的旷达! 七、分析鉴赏品味技巧 提问: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明确:曲笔写胸臆 (多媒体画面) 曲笔写胸臆 1、概念: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情的写法。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2、作用:使诗词的抒情更加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3、《定风波》“曲笔”运用图示 遇雨(故意离开本题) 曲笔 人生风雨宦途风雨 (作者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