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分析关于学生厌学心理问题分析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学分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也有一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并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表现为:讨厌学习读书,一看书就心烦意乱;感到课堂上教师讲课索然无味,公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籍、讲话、睡觉;对老师提问反感,往往以“不知道”对抗;做作业不认真,抄袭别人的作业等手段应付交差;常流露“读书无用”的言论,出现贪玩和早恋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下面对学生厌学问题从心理学角度作一点粗浅分析。一、封闭的教学结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小学教育仍采用封闭模式。毕业班学生早晨背、中午练、晚上做,没有欢声笑语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音乐课、美术课科技活动课与他们无缘,足球,篮球、乒乓球难得与他们见面,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稍有不慎,便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倘若偶尔捧起一本小说、童话或者观赏一会儿电视节目,家长的呵斥便会不期而至。整日的惶恐不安,担惊受怕。这种“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封闭生活让学生实在难以忍受。其他非毕业班的学生也是如此,被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查、考评所包围,兴趣活动几乎是名存实亡。学生学习以外的剩余精力难以得到排遣和发泄,于是上课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呵欠连天;下课不是追赶打闹、你推我攘,就是放学去打游戏机、打台球。有人把这种状况全归于学校,甚至归于教师是没有道理的。解决这一“顽症”的有效方法在于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学生为单一的对象,对学生的评价又狭隘地理解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进而窄化用考试的方法得出考分。至于其他方面的评价,都逐一舍弃了。而教育的评价范围应是全面的,它应把教育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都作为评价的对象。如对学生、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要素、学校、学校环境及条件、行政管理等方面评价都科学化。因为教育现象、教育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对其作出全面、深入、准确的评价。重点在于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应有整体观念,不能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从教育思想、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程度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因此,就是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和条件,多让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丰富头脑,开拓视野,提高兴趣,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深感自己的知识的不足,变“苦学”为“乐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枯燥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去做。那么怎样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旁征博引的教学风格、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较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博得学生的好感和敬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教师积极的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它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把学生的自学作为整个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有的甚至作为首要的环节,实行学在前,教在后;在教学中交错使用讲、读、议、练、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和认识主体作用。这是当代国际教学理论新思潮在课堂结构中的反映,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教改成果的体现。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课堂调控,随时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干扰和消极干扰。所谓积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过热,偏离教学目的,读、议、问、答太多而思维效率较低;所谓消极干扰就是学习情绪低落,或者沉默寡言,或者心不在焉,或者一心二用,达不到教学目的,对此两种都要及时采用相应的对策,过热者降温,使之保持冷静头脑,讲求学习效率。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吃透教材,贴近学生,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会循循善诱的本领,让学生兴趣得以广泛提高。三、不良的社会倾向“读书,读书,越读越苦;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新的“读书无用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再次抬头,“唯金钱论”思想再度兴风作浪。崇尚金钱、崇尚实用主义的某种浅薄的社会风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铜臭之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现在许多家长与孩子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成绩的好坏与金钱的多少直接挂钩,考多少分给多少物质奖励,学生自然把学习当成应付差事,达到了一定的目标就理所当然地去“领赏”。长此以往,有何积极的动机可言?如果一旦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无“领赏”资格,对学习只好听之任之,久而久之,自然就对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从而产生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