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数学组王巧珍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离开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而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现状分析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数学课中都有所采用。它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开展联想,积极思维。其次,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同时通过师生之间对话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提问要有“点”在小学数学课中有各种“点”。“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主要内容,因此围绕“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点”、理解“点”、掌握“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点”设计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围绕教学“关键点”设问。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如在圆面积计算教学中,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则是教学关键所在。教学中,通过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我做了如下的设计:1、请大家仔细观察,由圆分割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哪些联系呢?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也就解决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了较广的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2.通过“连接点”设计问题。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3.抓“致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正负数认识”时,当学生明白“正数、负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0”是什么数?有的说“0”是正数,也有的说“0”是负数。这时我设问: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提问要有“三原则”1.提问的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学生进行自我调控式学习,并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问的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3.提问的合作、探究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法。1.提问对象要明确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只要在问题设置上深入研究即可,提问谁无关紧要。常为了课堂气氛热闹,获取完美答案,提问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他们人微言轻提问,或认为课堂教学以一般学生为出发点而过多提问具有一般水平学生。由此往往无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即无法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2.提问语言要精炼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数学得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难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有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