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对于“痰饮”的认识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 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 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 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 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 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标签: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中医学所论之”痰”指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隧、脉络、关节内的 无处不到,无物可证,无形可见,能引起某些特殊病证的致病因子[1]。从文字 学角度加以考证《说文解字》及《释名》中均无痰字记载[2]。我们现在看到的” 痰”字出现较早的医学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和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晋·王 叔和《脉经》、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痰饮俱作“淡饮”称[3]。 一、痰饮的形成 《金匮要略·痰饮病》12条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予以扼要阐述[4]。 1.摄水过多是痰饮病的重要病因:任何疾病状态下,都会使机体抗病力消减 或下降,此时如果大量摄入水液,超过自身适應能力,水湿就会停蓄而引发痰饮; 对于邪盛阻气等实证者,或脾虚失运、气虚失宣、阳虚失温等病人,若再饮入大 量之水,均可导致水湿停运而引发痰饮。 2.实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经文的病人,既言痰饮病人, 也包括其他病人。在邪实情况下,适当饮水,有助驱邪。若超其适度,反而增加 抗邪负担,以致水湿停蓄而发为痰饮。 3.虚证病人摄水过多,也是痰饮的重要病因:以阳虚、气虚为主而致肺失宣 降、脾失运化、肾失蒸化、三焦失于通调,都能使水湿滞留而引发痰饮。而虚证 的形成,则又与邪实久羁、劳倦过度、情志失畅、饥饱不调等因素关系至密。经 文的”食少”,既可是疾病时(如脾虚)的纳入不良,也可是条件所限而造成的进 食不足。”饮多”,同样既可是喝水过多,也可是饮邪水湿过多。”食少饮多”,当 然是痰饮的病因;而正虚的”食少饮多”,不仅是痰饮的病因,也是痰饮加重、加 剧的原因。 二、痰饮的治疗原则 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 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和为原则,寓有行、消、 开、导之意,从而使温而不燥,温而不腻,而水有出路。正如《金匮要略本义》曰:” 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中阳不运,胃有停饮,用苓桂术甘汤凡胸胁 支满,目眩,兼见短气,病机为脾阳虚衰。中阳不运,水停为饮,胃中有停饮,故胸胁支 满;饮阻于中,清阳不升,故目眩;水饮停留,妨碍升降之气故短气。此脾阳虚衰,不能 运化水湿所致痰饮,故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茯苓淡渗利 水,桂枝辛温通阳,两药和用,可以温阳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两药相协, 又能补土制水。下焦阳虚,不能化水,用肾气丸凡短气因于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 水气上逆而致者,可见小便不利,治宜肾气丸以温肾化饮,方中炮附子、桂枝温补肾 阳以振奋阳气;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茯苓健脾利水;泽泻淡渗利水;丹皮 防桂附之辛燥太过,诸药共奏振奋阳气、温肾化水之功,使气化水行,饮有去路,则” 短气”之症自除。 三、痰饮的分型与治法 1、悬饮:此为饮邪结聚胁下,气机升降受阻致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之证。 故治当破积逐水,用十枣汤主之。方中甘遂、芫花、大戟味苦峻下,但峻下之剂, 损伤正气,故佐以大枣十枚,安中而调和诸药,使下不伤正。 2、溢饮:饮邪盛于表,兼有郁热,用大青龙汤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者, 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之症,宜用大青龙汤发汗兼清 郁热。表寒里饮俱盛者,用小青龙汤本证见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之症, 用小青龙汤,在于行水、温肺、下气,因其证是以寒饮喘咳为主。《金匮要略》曰:” 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 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用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也。” 3、支饮:饮停胸膈,用木防己汤水停心下,上迫于肺致喘满,心下痞坚,寒饮 留伏于里,结聚不散,故其脉沉紧,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面色黧黑,此为 支饮重证,病情虚实错杂,宜用木防己汤。方中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饮而 散结气可使心下痞坚消散;石膏辛凉以清郁热,其性沉降,可以镇饮邪之上逆;人 参扶正补虚,因病经数十日,又经医吐下之,故应邪正兼顾。若水停气阻,病情反 复,痞坚结石,应于原方中去石膏之辛凉,加茯苓以导水下行,芒硝以软坚破结。支 饮腹满,用厚朴大黄汤支饮兼见腹满,是支饮而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