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修改: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教学形式讨论法教师王丽单位河南省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课题名称木兰诗学情分析《木兰诗》是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文,这个单元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但是我觉得“爱国”并不是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思想。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对木兰这个传奇人物的兴趣,还有就是这首诗歌读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有音乐感。对于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应该早有耳闻,但恐怕只停留在“孝顺父母、巾帼英雄”这一层面上,粗糙,平面,又过于拔高;对于诗歌的主题恐怕也只是停留在“宣扬爱国,报效祖国”这一意思上,这应该是学生阅读一二遍诗歌后已有的认知水平。《新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被动屈从于各种参考书的指示,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判断。对木兰有更客观更实际更深入的了解。这是一首乐府民歌,叙写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战乱频繁,征兵更频繁,老百姓能不怨恨?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在这篇诗歌中是如何含蓄体现的?这应该是诗歌的主旨,而不是宣扬“爱国”。这首民歌,节奏感很强,有音乐感,指导学生朗读又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加上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今有叶圣陶“只有朗读,才能与作者精神相通”。都强调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文意,感受人物,朗读的确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打算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再通过对话来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教学目标1.会背诵全诗。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了解木兰的形象。4.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背诵全文。2、翻译句子。试着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体会互文的用法。=1\*GB3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GB3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GB3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GB3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5\*GB3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析读课文内容。1.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问题:课文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结合下面图片,说说全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幻灯片放邮票插图)学生分段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批画层次。讨论明确: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五部分。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也可以概括为代父出征,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获胜辞赏,归家团聚)2、二研读课文,分析叙事的详略安排。问题一: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学生自读全文,讨论。讨论明确:这首诗详写: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问题二:文章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学生深入探究讨论。讨论明确: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详略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3、三精读课文,分析木兰的形象。问题一:请同学精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学生精读课文,要求:(1)画出表现木兰品质、性格的诗句;(2)批注自己的理解。讨论明确:(1)孝敬父母的精神可敬。(2)英雄气概可敬。(3)不慕高官厚禄的精神可敬。(4)热爱生活、亲人,让人感到可爱。问题二: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明确: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百姓,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因此,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六、延伸拓展1、背诵全诗。请学生再次观看图片,结合图片内容,学生背诵分节全诗。2、想象作文。(作业)七、反馈练习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句。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真句。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对偶句。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句。诗中运用铺排手法,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