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浅析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摘要:“言意之辨”是一个古老而有价值的话题,它作为魏晋玄学家们讨论的诸多名理问题之一,曾在魏晋时期盛极一时,包括“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三种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言意之辨内涵的理解与阐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三种观点之间的关系,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其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关键词:言不尽意言尽意得意忘言“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盛极一时,从表面看,所牵涉的只是语言的作用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哲学领域贵无派和崇有派的斗争。“言意之辨”在当时大致有“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对文学理论和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言意之辨的内涵关于言意命题的探讨并非始于正始时期,然而到正始的时候这一命题又受到广泛注意,并得到深入的探讨,它是玄学思潮的必然产物。《易·系辞下》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段文字是局限于《易》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而发,在其产生后的几百年岁月中,也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更没有被上升到一般方法论的高度去理解。在汉魏之际,这段话却被重新发现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一般方法论的意义,成为早期玄学的重要理论武器。[1]玄学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它发言玄远,崇尚清谈,以虚无为特征,具有很强的理性思辨色彩。“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逐渐衰微的两汉经学。在玄学的构成中,道家思想是本是体,儒家思想为末为用,因此道家哲学基本上决定了玄学的思想观和方法论。玄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2]以上便是“言意之辨”在正始时期被关注时的大致理论背景。“言意之辨”在当时大致有“言不尽意”论、“言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当时荀粲主张“言不尽意”论,欧阳建倡导“言尽意”论,王弼主张“得意忘言”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上三种观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首先,关于当时荀粲主张的“言不尽意”论,言不尽意是正始时期的普遍认识。蒋济、钟会、傅嘏都是主张言不尽意的。罗宗强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荀粲是玄学家中最早提出“言不尽意”的人。在《三国志·荀彧传》中记载:“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俣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进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进言,此非言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荀粲以为性与天道才是精华,才有深奥的义理,夫子既不言性与天道,而只言文章,则儒家典籍乃是糟粕。荀俣为了说明圣人也言天道,于是引老子说《易》为证,提出了象和系辞可以表达微言的问题。于是引出荀粲言不尽意的一番议论。荀粲以为,理之微者,难以用言象表达;言象所能表达的,只是表层的意义,更深刻的即象外之意,系表之言是难以表达的,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庄子》的《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言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3]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荀粲并不否定语言的基本认识功能,他认为语言能够表达意义,但不能够表达出最深奥的意义。从总体上看,言不尽意论并不否认言辞达意的功能,它只是指出了言辞和意念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言辞并不能把意念完全表达出来这样一个特殊的规律。在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出事物互相矛盾的两面性特征。其次,我们来看王弼主张的“得意忘言”论。王弼首创“得意忘言”说后,“便成为魏晋时代之新方法,时人用之解经典,用之证玄理,用之调和孔、老,用之为生活准则,故亦用之于文学艺术也。”[4]他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王弼集校释》609页)王弼承认言可明象,象可尽意。这个“象”指具体的象;这个“意”指具体的意。具体的象与意,是可以由言象去表现的。但除此之外,他进而论述得象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