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学习目标:苏轼平生最讲究实际,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溽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蠡()郦()桴()铿()莫()栖鹘()磔磔()噌吰()罅()窾坎()镗鞳()识()无射()1.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研习、思考游因——质疑品味、探讨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搏水石相搏森然欲搏人莫至莫夜月明故莫能知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特殊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古之人不余欺也通假字1、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2、研读苏轼的文章,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自选角度,写一篇研究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