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汉代儒学【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要求)2.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我成功,我快乐!【问题引导】一、“焚书坑儒”的批判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2、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或:统一思想)3、概况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儒生(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见课本10页第一段)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④特点:外儒内法3、评价(影响):⑴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⑵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⑶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三、儒学教育的建立--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1、教育体制⑴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⑵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疑难解析】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1)新增思想观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君权神授”,即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之人受命于天子”。“天人感应”,即天具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由于长期实行“黄老无为”治国,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董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