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毛振明论文下载摘要: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自2001年至2010年(本文成为“前一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这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基本特点,总结了这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对这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位置和理论位置进行了估计,提出了这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诸多课题,提出了这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所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在2011即将开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后一阶段改革的正确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一.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含义与特点分析1.“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含义解放以后,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整个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和教学也在不断的创建和更新中发展起来,这种创建和变更发展有比较明显的八个长短不同的周期,这就是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的说法由来。2000年开始的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因为体育课程的名称继1922年从“体操”改为“体育”的78年后再次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当前,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而这个进行中的课程改革必将因为于2007年正式开始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而被客观地分为两个阶段。因此,本文在这里回顾和总结的对象是从2000年至2007年的课程改革,也就是说是第八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前一个阶段。这就是本文使用“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用语的含义所在。2.“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几个特点特点,也就是特别之处。“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推动确有一些明显的特别之处,本人根据切身的体会和观察总结这个阶段的改革有以下几个与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一样的特点:(1)由于此次课程改革是在学生体质连续下降和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5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健康第一”的口号再次被人们重温,并实际上成为了此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健康”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2)此次课程改革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非常强力推动下展开的,为了此次课程改革,有关司局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课程领导组和各个学科的课程研究组,并进行了长时间的统一思想和专门研究工作,有专门的经费支持。(3)同各个学科一样,体育课程标准研制组采用招标的方式选出组和成员单位,改变了传统的由体育课程专门研究单位负责体育课程设计和试验领导的惯例。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中,有许多人是第一次参加国家体育课程设计和文件制定工作的同志。(4)此次课程改革的试验是分期、分批、分步骤进行的,专门设立“国家课改试验区”,并非常重视这些试验区的教改成果。国家对试验区的指导、经验交流和经验总结的力度很大。(5)教材使用方面,开始实施全面的“一纲多本”做法,体育审定了6本初中教材,负责出版教材的各个出版社承担了各个学科的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教材编写组成为了培训体育教师的讲师。(6)体育教材编成了“全一册”的形式,体育教材的使用面临新的课题。各个版本的都在内容、版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合作的内容大为加强,而运动技术传授的传统体育教材功能明显减弱。上述这些特别之处,对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前一阶段改革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二.“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前一阶段”的成绩总结1.促进了学校体育界对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深入思考如前所述,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为明显标志的。“健康第一”的重提使得“健康”的概念超过了传统的“体质”、“三基”、“身体素质”,成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核心概念。而且“健康”概念还从身体扩展到了心理和社会适应领域。虽然,这一标志性均很强的变化的意义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还有诸多理论问题有待继续讨论,但这个变化已经深刻地触及了体育课程目的和目标的问题实质,引发众多深入的思考。“健康”概念强调还客观地绕开多年来的“增强体质还是掌握技术”的目标争论,使学校体育界相对地获得了统一的目标认识,激活了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研究,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也在“见木又见林”的目标范式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极大地强化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注第八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意识就是要改变“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的现象,因此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的第2-4条强调了“激发运动兴趣”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要求。伴之随后更明确的“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新学习方式”“新教材”的开发,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的提倡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关注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虽然其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和一些错误理论也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