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友邦惊诧论(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1教学要点:1、讲清驳论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明确驳论与立论的根本区别。2、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反驳的一般方法。4、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使学生了解驳论的一般结构方式。教学难点:了解文章背景。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教学重点:排除字词障碍,熟悉课文。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文体常识1、复习议论文的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2、学习论证方式: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二、导入:我们已经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立论在以前所学的议论文中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了,那么驳论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们还没有学过,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驳论文章,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想一想作者驳斥的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驳斥的。三、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尖锐的时事短评。1931年“九.一八”事变,“绝对不抵抗主义”,仅三个多月,日占东三省--中共动员“全国抗日”,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停止内战,出兵抗日--12月17日,示威游行,“南京珍珠桥血案”--12月18日,通电各地严加镇压--12月20日,写本文。四、读课文:1、生字:庸yōng兹zī埠bù诧chà毙bì捣dǎo殴ōu劫jié逮dài诬wū敷衍fūyǎn2、解词:不道攒击莫名国将不国党国呈文越轨--(行为)超出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敷衍塞责--不负责任,只是表面上应付一下。五、思考:1、本文是驳论文,那么文中敌人的论点、论据是什么?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4、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参照完成课后第二题)第二课时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及要求:1、在理解敌人论点、论据及作者批驳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2、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批驳敌论的。教学过程:一、完成思考题:1、敌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3、敌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4、批驳方法:驳论点、驳论据5、作者的论点:“友邦”非友邦,而“国府”才是造成“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二、理清文章结构:“友邦惊诧”论鲁迅(一)摆出敌论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1)论据:学生“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2~4)(二)批驳敌人的论点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5)揭露“党国”与“友邦人士”狼狈为奸,对日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6~7)(三)批驳敌人的论据(8,即附记)三、具体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在摆出敌论之前用较多笔墨交代学生请愿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使学生的爱国行为和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既交代了“友邦惊诧”的出处,又起到开点题的作用,还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态度,为下文全面展开反驳作了充分准备。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的话题加以变化了?用“不道”一转,引出敌人的反动谬论。第二部分1、“好个‘友邦人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反语,以正说反,激愤、讽刺之情溢于言表。2、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构成对比其作用是什么?尖锐地揭露了“友邦人士”的反动本质,实际上“友邦”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帮凶。所谓“友邦”也只是国民党政府的友邦,是人民的敌人。3、第三段只有两个短句,有何作用?深刻揭示出“友邦人士”的丑恶面目,用词激烈,表现了作者的愤怒。4、第四段是从哪一方面来写“友邦”的?作者是退一步假设,从而撕掉了“友邦”的文明面具,使其本质暴露无遗。5、“一惊诧,就怕了”揭示了什么?“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6、连用三个“倒愈像”和一个“国下去”形成对照有何作用?用“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的事实,揭露了“国府”才是搞得“国将不国”的真正罪魁,说明学生请愿正是出于爱国,为了维护国土的完整。而“国府”这样做的目的'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