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6024379A(43)申请公布日2023.04.28(21)申请号202310107394.X(22)申请日2023.02.14(71)申请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址712100陕西省咸阳市杨凌示范区邰城路3号(72)发明人吴建辉李晨晨刘胜杰韩金妤张丹丹王海英韩德俊曾庆东王长发李春莲郑炜君康振生(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61223专利代理师崔瑞迎(51)Int.Cl.C12Q1/6895(2018.01)C12Q1/6858(2018.01)C12N15/11(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序列表(电子公布)附图2页(54)发明名称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功能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功能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分子标记为Ta4417,该分子标记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共定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该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且核苷酸序列自5′端起第24位碱基是SNP位点,其中Y为碱基C或T。利用该分子标记的特异性引物可准确高效地鉴定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中是否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AK58,以及是否抗条锈病,该分子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极大地提高育种选择效率。CN116024379ACN116024379A权利要求书1/1页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功能性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标记为Ta4417,该分子标记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共定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该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且核苷酸序列自5′端起第24位碱基是SNP位点,其中Y为碱基C或T。2.权利要求1所述分子标记在检测小麦抗条锈病性状或小麦抗条锈病性状方面辅助育种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子标记SNP基因型为TT时,小麦具有抗条锈病性状,所述分子标记SNP基因型为CC或CT时,小麦具有感条锈病性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扩增所述分子标记的引物包括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3所示的上游引物和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4所示的下游引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检测小麦抗条锈病性状包括以下步骤:S1、提取待检测小麦材料的基因组DNA;S2、以所述小麦材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用所述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扩增产物;S3、确定扩增产物5′端起第24位碱基的基因型,判断所述小麦材料具有抗条锈病性状或感条锈病性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2中PCR的扩增体系为:2.5μL的HiGeno2×ProbeMixB,0.056μL引物混合溶液,DNA模板为50‑100ng,ddH2O补足5μL;正向引物浓度为12mmol/L,反向引物浓度为30mmol/L。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2中PCR反应程序为:94℃15min;94℃20s;61‑55℃1min,且每个循环降0.6℃,10个循环;94℃20s、55℃60s、30个循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3中确定扩增产物5′端起第24位碱基的基因型的方法包括测序步骤。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S3中确定扩增产物5′端起第24位碱基的基因型的方法包括使用酶标仪FAMHEXROX光束扫描和KlusterCaller分型软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分型检测的步骤。2CN116024379A说明书1/9页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功能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AK58功能性分子标记及其应用。背景技术[0002]小麦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世界35%~40%人口提供了最基本的口粮需求。在小麦大面积的生产栽培过程中,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等侵害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其中,小麦条锈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侵染引起的一种小麦气传性叶部病害,其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危害程度大。长期的探索实践证明,利用小麦自身抗病性状,发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合理布局抗性品种对于防治小麦条锈病发生和传播作用巨大。然而,抗性品种的推广往往伴随着新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生产上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因CYR1生理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病性”,此后,相继有新的小麦抗性品种被新的条锈菌优势小种所克服。[0003]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我们已经发现并命名了大量的抗条锈病基因,截至目前,已被正式命名的抗条锈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