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3433299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CNCN103433299103433299A(43)申请公布日2013.12.11(21)申请号201310342486.2(22)申请日2013.08.07(71)申请人常熟市梅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地址215511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梅李镇梅南路185号(72)发明人朱平吕增宝陈东武薛志军吕斌(74)专利代理机构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32113代理人朱伟军(51)Int.Cl.B21B39/02(2006.01)B21B19/04(2006.01)权权利要求书1页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57)摘要一种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属于金属管材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包括以间隔状态分布的一组横梁支座;一横梁,该横梁与所述的一组横梁支座的上部固定;一长臂作用缸,该长臂作用缸以卧置状态固定在所述横梁上,并且在该长臂作用缸的作用缸柱的末端设置有一管坯顶头。提供的技术方案可由以卧置状态设置在横梁上的长臂作用缸将管坯自动地朝着轧管机的方向推送,因而无需人为参与而有助于减轻工人的作业强度、有利于节约人力资源、有益于提高作业效率和有便于保障安全。CN103433299ACN103429ACN103433299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间隔状态分布的一组横梁支座(1);一横梁(2),该横梁(2)与所述的一组横梁支座(1)的上部固定;一长臂作用缸(3),该长臂作用缸(3)以卧置状态固定在所述横梁(2)上,并且在该长臂作用缸(3)的作用缸柱(31)的末端设置有一管坯顶头(3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横梁支座(1)各包括底板(11)和一对支撑架(12),底板(11)在使用状态下伴随于轧管机而支承在地坪上或者支承在设置于地坪上的基座上,一对支撑架(12)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架(12)与底板(11)的一端固定,而一对支撑架(12)中的另一个支撑架与底板(11)的另一端固定,所述的横梁(2)与一对支撑架(12)固定;所述的管坯顶头(311)通过紧固件(3111)固定在所述长臂作用缸(3)的作用缸柱(31)的所述末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支撑架(12)的横截面形状呈匚字形,并且彼此以背对背的状态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对支撑架(12)上各以间隔状态设置有支撑架增强覆板(12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2)的底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横梁支座(1)的位置设置有横梁支承垫板(21),而在横梁(2)的两侧并且同样在对应于横梁支座(1)的位置各设置有横梁固定翼板(22),横梁固定翼板(22)连同横梁支承垫板(21)与所述的支撑架(12)固定,并且横梁支承垫板(21)位于横梁固定翼板(22)与支撑架(12)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坯顶头(311)以螺纹连接方式固定在所述长臂作用缸(3)的作用缸柱(31)的所述末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2)的长度方向的上部以间隔状态固定有一组长臂作用缸固定座(23),所述的长臂作用缸(3)与长臂作用缸固定座(23)固定。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6或7所述的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臂作用缸(3)为气缸或油缸。2CN103433299A说明书1/3页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金属管材加工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轧管机用的管坯自动推送装置,用于将钢管管坯朝着轧管机的方向推送。背景技术[0002]如业界所知,在轧管机轧制金属管材的过程中,需要将由前道工序例如穿孔机完成穿孔后并且转移至备料架上的管坯推送至轧管机内。已有技术中普遍由工人以手动方式将管坯向轧管机推送,这种作业方式至少存在以下欠缺:一是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二是对管坯规格具有挑剔性,因为对于小规格的管坯而言,凭借一人之力并不会存在推动困难的问题,但是对于大规格的管坯,通常需要两人或多人协同作用,因而投入人力多并且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三是手工作业效率低,影响轧管机的轧制效率;四是由于存在管坯砸压工人肢体特别是手指之虞,因而有失安全。[0003]上述技术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钢管生产厂商,并且期望早日予以解决,但是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可借鉴的技术启示,也未闻有业界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