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491756A(43)申请公布日2017.03.15(21)申请号201611245411.2A23L33/105(2016.01)(22)申请日2016.12.29A61K35/64(2015.01)(71)申请人崔红生地址100029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小关街5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72)发明人崔红生陈会娟毕伟博(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代理人汤东凤(51)Int.Cl.A61K36/736(2006.01)A61K36/79(2006.01)A61K9/16(2006.01)A61P11/1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5页(54)发明名称桑梅止咳颗粒(57)摘要本发明涉及桑梅止咳颗粒,桑梅止咳颗粒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尤其在咳嗽这一主要症状及咽痒、咽干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势。此外通过对痊愈患者的随访观察,体现了桑菊止咳方的疗效维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且复发率低,桑梅止咳颗粒治疗风热阴伤型PIC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复发率低,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CN106491756ACN106491756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桑梅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桑叶10~15g、桑白皮10~15g、菊花10~15g、桔梗6~10g、杏仁6~10g、白芍15~30g、炙枇杷叶10~15g、乌梅15~20g、五味子6~10g、白僵蚕6~10g、蝉蜕6~10g、炙甘草6~10g。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桑梅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3.根据权利要求1-2的一种桑梅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咳嗽的组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1-2的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组合物。5.根据权利要求1-2的一种桑梅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风热阴伤证的组合物。6.根据权利要求1-2的一种桑梅止咳颗粒,其特征在于:制备食品、保健品、药品。2CN106491756A说明书1/15页桑梅止咳颗粒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药领域,具体涉及桑梅止咳颗粒。背景技术[0002]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coughPIC)是现代医学对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遗留的迁延不愈的咳嗽及其引发的相关症状的总结与概括,我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病名,纵观文献,现代的中医学者们结合PIC的症状特征,对其病名的中医归属达成了基本共识:因其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症,故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范畴。古代医家们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认识全面而成熟,而当代医家们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多以个人临床经验为导向,辨证分型趋于多元化,治则治法缺乏统一的认识,故深入学习历代医家对咳嗽病的认识,同时紧密联系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0003]咳嗽的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但并未论及咳与嗽的区别,两者皆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两者文义相似,然后者只言咳而未言嗽,由此观之,《内经》对咳与嗽的认识是统一的。正如《儒门事亲·咳分六气勿拘以寒述》中所论:“《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东汉张仲景也分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咳嗽,且在《金匮要略》中专设“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章对肺痿、肺痈、肺胀、痰饮等病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咳嗽作为其中主要的症状被频繁提及,但其亦未论及咳与嗽的区别,或言咳、或咳嗽合而论之。直至金元时期,咳、嗽的区别较为清晰的论述逐渐浮现,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中云:“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是有痰而有声……因咳而为嗽也。”从痰与声的角度详细的论述了咳与嗽二者之别。至明清时期,分论咳与嗽的理论大致与刘河间的角度相似,如明.赵献可在其著作《医贯·咳嗽论》一篇中提到:“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此论点虽与通玄居士所论有些许差别,但皆是从症状的角度对咳嗽进行辨析。[0004]古代医学典籍中虽无感染后咳嗽的记载,但在咳嗽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却有全面的论述,其中论述的一些症状特点与感染后咳嗽较为相似,可谓古代医家对感染后咳嗽的最初窥探。故而现代医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