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反思王岗小学余高云从2002年秋开始我走进课改已经整整五年了,在这五年的课改征途中,我有过成功的惊喜,也有过失败的痛苦,面对五年的课改生涯,恐怕更多的事是迷茫与困惑,矛盾与冲突,表现在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程式化的做法。作为一名站在课改一线年轻教师出现这些困惑我们不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否则,听之任之,只会导致在貌似改革、在高举新理念的旗帜下越来越偏离课程改革的宗旨和轨道的结果。困惑一:提倡小组学习,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有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努力让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热闹的活动有效吗?过度安排小组学习能有多大的收获呢?反思与回应:的确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甚至到了没有活动就不能称之为一堂好课的情况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绝对化倾向,这又是我们必须要引起关注的。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首先,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第三,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否则,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困惑二: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怎么办呢?反思与回应: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每种理解都是有效的。然而,这种有效并不等于前人的经验就不用学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而另一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义。困惑三:新教材(尤其是数学教材)一直强调的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可是实际教学中增加的与删除的教学内容却背道而驰。让我困惑的是,课改前的第十册《数学》没有《图形与变换》这单元的内容,然而课改后增加了这部分的内容,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让教师感到困惑。反思与回应:课改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改革是先行,是针对广大的师生,但是像《图形与变换》这样涉及到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缺少了感性认识的训练,无论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画一个旋转图形,绝大部分的学生不知如何动手。解决这样的问题要从教具的研制,内容的安排上着手,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上所出现的这些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颇具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任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