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677530A(43)申请公布日2018.10.19(21)申请号201810464920.7(22)申请日2018.05.15(71)申请人张彦地址473000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建设西路3号(72)发明人张彦(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代理人杨彦鸿(51)Int.Cl.D06M15/03(2006.01)D06M15/17(2006.01)D06M101/0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4页(54)发明名称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属于纺织品后整理用的处理液技术领域,涉及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抗菌整理剂,包括:蜂胶乙醇溶液和壳聚糖溶液。该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蜂胶乙醇溶液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所述抗菌整理剂。本发明以蜂胶乙醇溶液和壳聚糖溶液为原料,不仅抗菌效果好、对织物亲和力高以及抗菌耐久性好,而且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并具有保健效果。并且制备方法简单,实用,易于实施,成本低,环保效益好,易于推广应用。CN108677530ACN10867753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抗菌整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蜂胶乙醇溶液和壳聚糖溶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整理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分:8~30g/L的蜂胶乙醇溶液和1~7g/L的壳聚糖溶液;优选地,包括如下组分:10~20g/L的蜂胶乙醇溶液和2~6g/L的壳聚糖溶液;优选地,包括如下组分:10~15g/L的蜂胶乙醇溶液和2~5g/L的壳聚糖溶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菌整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整理剂中,蜂胶乙醇溶液与壳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1~100):(900~999);优选地,蜂胶乙醇溶液与壳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2~90):(910~998);优选地,蜂胶乙醇溶液与壳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为(5~50):(950~995)。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整理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蜂胶乙醇溶液中,蜂胶的重量与体积浓度为50%~97%的乙醇溶液的体积的比例为1g:(60~100)mL;优选地,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55%~65%;优选地,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为60%。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蜂胶乙醇溶液加入到壳聚糖溶液中,充分混合均匀,即得所述抗菌整理剂。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菌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蜂胶乙醇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称取蜂胶10~20g,切碎,加入到1000mL体积浓度为50%~97%的乙醇溶液中,室温下萃取70~75小时,去除杂质,即得所述蜂胶乙醇溶液;优选地,蜂胶乙醇溶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称取蜂胶10~15g,切碎,加入到1000mL体积浓度为55%~65%的乙醇溶液中,室温下萃取72小时,去除杂质,即得所述蜂胶乙醇溶液。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整理剂在纺织品的抗菌整理中的应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织物浸入到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整理剂中,或者将织物浸入到稀释后的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菌整理剂中,进行浸渍或浸轧,然后烘干。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浸轧为一浸一轧,轧余率为75%~85%。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烘干的温度为120~160℃。2CN108677530A说明书1/14页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后整理用的处理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菌整理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背景技术[0002]长期以来,人类的健康一直受到环境污染、细菌传染的威胁;使得世界各国对抗菌剂的研究更加重视,抗菌织物整理液(整理剂)的研究已经成为纺织、印染行业的一大热点。[0003]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抗菌整理材料有多种,如银系抗菌材料、天然抗菌材料、化学抗菌材料等。其中,银系抗菌材料主要采用的是纳米银,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无机抗菌材料,在医学、生物学、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杀菌作用。在烧伤外科、妇科、皮肤科、口腔科等临床医疗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含纳米银的医用产品或材料,并取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纳米银由于具有高效、广谱、抗菌作用强、且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等特点,成为目前的首选抗菌剂之一。但是有关纳米银的毒性研究报道也较多,随着各种用途的纳米银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纳米银,而纳米银也通过呼吸吸入、药物摄取、皮肤接触以及其他途径进入人体。Trop等报道了纳米银敷料引起的肝脏酶升高和银中毒反应的案例。研究表明,15、100nm的纳米银粒子均对鼠肝细胞产生毒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