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CNCN103588201103588201A(43)申请公布日2014.02.19(21)申请号201310572446.7(22)申请日2013.11.15(71)申请人白银海博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地址730900甘肃省白银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基地(72)发明人唐海峰韩欣蔚周小光(74)专利代理机构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62100代理人张英荷(51)Int.Cl.C01B31/08(2006.01)权权利要求书1页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说明书3页附图1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是将向日葵秸秆粉碎过80目筛,再与氯化锌,碳酸铵,红土混合均匀,然后利用粉体造粒机造粒,干燥后转入回转炉中煅烧而得。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具有比表面积大及吸附能力高的特点,对亚甲基蓝、甲基紫等阳离子染料及重金属离子,如铜离子,铅离子,镉离子,镍离子等均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因此,可用于染料废水、重离子废水等工业废水的处理。另外,本发明的制备中,向日葵秸秆粉碎后直接造粒,不需要任何处理,不仅简化了制备工艺,减少了三废物质排放,同时大大降低了活性炭的制备成本。CN103588201ACN103582ACN103588201A权利要求书1/1页1.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是将向日葵秸秆粉碎,过80目筛后与氯化锌、碳酸铵、红土混合均匀,再利用粉体造粒机造粒,干燥至恒重后转入回转炉中,于600~750℃下煅烧1.5~2.5h,即得活性炭产品。2.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其特征在于:氯化锌的添加量为向日葵秸秆质量的2%~5%。3.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其特征在于:碳酸铵的添加量为向日葵秸秆质量的1%~5%。4.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其特征在于:红土的添加量为向日葵秸秆质量的10%~15%。5.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造干燥是在100~120℃下进行。2CN103588201A说明书1/3页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方法,属于吸附材料领域。背景技术[0002]活性炭是由含炭为主的物质为原料,经高温炭化和活化制得的疏水性吸附剂。活性炭含有大量微孔,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能有效地去除色度、臭味,可去除二级出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和某些无机物,包含某些有毒的重金属。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为碳,并含少量氧、氢、硫、氮、氯等元素。普通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在500~1700m2/g间。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为用途极广的一种工业吸附剂。[0003]传统的活性炭制备原料为煤炭、木材及椰壳,这几种原料因来源有限或生长周期过长,生产出的活性炭成本较高。[0004]目前文献报道的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的方法,《生态环境学报》2011,20(2):353-358p报道了“磷酸活化活性炭对Cu2+的吸附特征研究”。该文以向日葵秸秆为原料,经磷酸活化制得活性炭,并研究了向日葵秸杆基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溶液pH值为5~6时活性炭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好;向50mL170mg·L-1的溶液中加入0.5g活性炭,温度为45℃、吸附时间为1h时,对Cu2+的去除率可达98.3%。但是,该文主要以磷酸处理为主,磷酸的用量非常大(秸秆与磷酸的质量比达到了1:1.8),不仅浪费了磷酸资源,增加了活性炭的成本,活性炭的吸附量不是很高。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向日葵秸秆制备活性炭的方法。[0006]一、活性炭的制备本发明制备活性炭的方法,是将向日葵秸秆粉碎过80目筛,与氯化锌、碳酸铵、红土混合均匀,利用粉体造粒机造粒,在100~120℃下干燥至恒重后转入回转炉中,于600~750℃下煅烧1.5~2.5h,即得活性炭产品。[0007]上述氯化锌的添加量为秸秆质量的2%~5%,碳酸铵的添加量为秸秆质量的1%~5%,红土的添加量为秸秆质量的10%~15%。[0008]二、活性炭的结构表征1、扫描电镜表征:图1为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的扫描电镜图。从活性炭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秸秆和红土较好的分散在一起,达到了实验预期目标。[0009]2、红外谱图表征:图2为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的红外谱图。在图2中未发现新的化学键产生,由此可以说明本发明的材料是各原料物理混合的产物。[0010]3、氮气吸附脱附测试:孔径为4.783~9.056nm,比表面积为1809~2036m2/g。[0011]三、活性炭的吸附性能3CN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