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点强化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6·4浙江选考,10)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依据图片可看出甲图是婚嫁的一个仪式,从几台大轿的繁琐到乙图简单的婚照,体现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故C项正确;从图片中无法看到服饰的情况,故A项错误;两张图片不能说明中国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故B、D两项错误。2.(2016·10浙江选考,11)20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所学,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是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3.光绪年间的《嘉善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淳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这反映出当地()A.思想观念完全西化B.服饰等级之别消失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乾嘉”指乾隆嘉庆时期,“咸同”指咸丰同治年间,材料反映了前后两个时期城镇风气转变较大。A项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C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始于鸦片战争后(道光年间),并且材料不涉及自然经济的问题,故排除A、B、C三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外国时尚服饰对当时中国影响较大,旧习俗受到冲击。4.1902年,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不久,“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又到处劝设不缠足会,或撰成歌词,或编成俚语,闻风兴起,年盛一年”。这说明()A.官民携手推进移风易俗B.废止缠足被各阶层接受C.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D.社会习俗变迁步履维艰答案:A解析:从“清廷颁布劝诫缠足的上谕”可知这体现了官方的引导,“各省之称新学中人者”体现了民间的行动,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成为风潮,并未说明被各阶层接受,故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缠足与政治态度紧密联系,故排除C项。根据“闻风兴起,年盛一年”,可排除D项。5.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A项错误;题干只提及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不能推断出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故B项错误;材料谈及的只是中国一些城市开始实行新式婚礼,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婚俗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故D项正确。6.近代以来,中国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工具、邮电通信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②第一条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③合身适体的旗袍开始出现④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开始实施A.②④③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④①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出现在1877年;②出现在1906年;③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④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即1912年之后,故C项正确。7.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官员的喜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交通近代化本来就是向机械动力方向演进,但材料仅涉及人们对铁路的态度转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故D项正确。8.(2018·10浙江十校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