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问题意识更多2010思想汇报请访问:2010思想汇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想问;教给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问。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着人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苹果落地现象司空见惯,但牛顿的问题意识,促使他思孝苹果为什么落地,从而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伟大发现。水开时壶盖会跳情景习以为常,但瓦特的问题意识,促使他思考壶盖为什么会跳,从而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潜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敢问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结果显示,课堂上敢于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敢于主动提出新问题者小学生占26%,初中学生占12%,高中学生不到5%。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天真活泼,主动性易被老师所调动,初中学生是青春期阶段,具有成人意识的萌芽,大多数人有害羞的特点,怕在众多同学面前出丑,而高中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强,不大喜欢受老师所左右,更不喜欢围绕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转。同时,年龄大的学生更害怕答不上问题被老师讽刺挖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创设宽松教学环境,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清除紧张心理,清除心理障碍,从而轻松,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畅所欲言。这种环境氛围的创设,应该建立在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角度,全方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均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二、创设认识冲突的情境,让学生想问皮亚杰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在认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其好奇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就会促使他们提出问题。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通过以下情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提问。一是认知矛盾。有时学生试图用旧知识解决新事物,当理论基础与事实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即有了问题。二是认知空缺。有时学生试图搜索与解决新事物,但是往往用已有的知识又不够用,于是便形成了认识空白,也就有了问题。三是认知疑惑。当学生处于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但又迫切希望解决新问题的疑惑状态时,学生的问题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那又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拥有别墅、轿车,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费也难以为继呢?”认识的疑惑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想问问题了。三、教给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问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会问,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联系实际法。“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就能不断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了“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后,学生联系到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事实,就会提出,为什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会剧变?为什么苏联要解体?(二)无疑生疑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产生疑问,就像投石击水,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层层涟漪,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题”中生疑,即从课题、节题、框题切入。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生疑。最后可以引导学生从基本事实中生疑。(三)逆向反思法。思维的逆向性指思考问题时沿着“顺向”的反向进行思考,以期产生新的见解或突破性成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现成的结论反过来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本质论时,有些学生就提出问题:在我国既然允许剥削现象存在,怎么谈得上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消灭剥削呢?(四)刨根问底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基本原理、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刨根问底,求其“所以然”。例如在讲“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而走上社会主义社会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吗?”等等。(五)引问示范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经常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