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十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二、考点剖析1.常见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2.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也经常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等来考查考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考纲内容考情分析爱(二)“在文中的含义”,明确规定了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如:古汉语中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甚至几十个义项,这使我们掌握多义实词有了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多义,一个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的就是引申义及假借义等。考点一一词多义信“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表明一些事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这个词的本义;而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作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有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之为假借义。除假借义以外,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三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而且本义又联系着字形。了解和熟悉这方面的语言知识,将大大有助于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多义词。如:适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联系。例如:“辞”本义为“辞别,告别”,引申为“口供”(听其狱讼、察其辞),“告诉、解说”(使人辞于狐突)、“推辞,不接受”(固辞不受)、“文体的一种”(归去来兮辞)等。对点演练答案(1)台阶(2)拜官授职(3)修治,清理(4)清除,废除,除掉,去掉(5)过去,逝去“除”的义项间联系如下:“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一个词虽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对实词词义的推断。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答案①狡猾。(贬义词)②聪明。(褒义词)考点二通假字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中学课本将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如“莫”,在“至莫夜月明”一句中,“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按“暮”字解。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一是通假有固定的习惯,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二是不能互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悬”,反之则不行;三是有的字按今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今天也不同音了。答案(1)“兹”是“这”义。(2)“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