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届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纲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1、《论语》六则: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和《》、《》、《》合为《》。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2、《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古代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历来都认为是(朝代)的文学家(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3、《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宇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就古代散文创作而言的,不是指诗歌创作。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感到惋惜。4、《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代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5、《诗五首》:A贺知章(659一744),唐代诗人。越州永兴(属今浙江萧山)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最为有名的是《回乡偶书》。偶:偶然,随意。B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著有《李义山诗集》。寄北,意思是寄给北方的友人。C郑谷:(约为848—约90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淮上,即扬州。D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高宗和武后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在诗文创作上,王勃有自己的明确主张。他反对“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以“绮错婉媚为本”的诗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现存诗作以五言居多,清新流畅,朴质自然,对促进五律的成熟,作出了贡献。有《王子安集》。杜少府,作者的朋友。之,往。蜀州,地名,即今四川。E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酬,酬答。二、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2、学而不思则罔通,。3、默而识之通,。4、尊君在不通(读fǒu),。5、宁可以急相弃邪通,。6、对镜帖花黄通,。7、火伴皆惊忙通,。8、著我旧时裳通,。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三、一词多义1、之:①学而时习之()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下车引之()④歆辄难之()⑤华、王之优劣()⑥忽啼求之()⑦邑人奇之()⑧余闻之也久()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⑩不能称前时之闻()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而①学而时习之()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温故而知新()④学而不思则罔()⑤敏而好学()⑥默而识之()⑦学而不厌()⑧择其善者而从之()⑨相委而去()3、其①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4、以①可以为师也()②是以谓之“文”也()③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或以钱币丐之()⑥何以谓之“文”也()5、为①可以为师也()②何为不可()③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④并自为其名()6、焉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父异焉()③问焉,曰:“泯然众人矣。”()7、于①于舅家见之()②何有于我哉()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是①是以谓之:“文”也()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