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切实解决新课改中的新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是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深刻革命。课程改革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次改革将所有学校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先起步,谁下了真功夫,谁就抢占了课改的新高地。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投身于这场改革,研究改革中的问题,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新课程呼唤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我校在校本教研上探索了以下几种有效的形式。1.专题式的校本教研。面对在课改推进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或重要问题,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究。如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针对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活动设计的主体这一问题组织了专题研讨,各学科组都在大会上陈述自己的看法和作法。从而使教师们对“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再如,多媒体逐渐走进课堂,优质课竞赛对课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一种倾向,仿佛只要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漂亮,课堂教学就好。面对这一困惑,语文组的教师们率先提问: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多大作用?它能取代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色吗?这一问题引起了许多学科的共鸣,于是,我们针对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及如何运用进行了专题研讨,并选择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实例供大家评议,大家反映这种结合典型课例进行专题研讨的方式给我们以很大启发。2.课题式的校本教研。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科研,是我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市区级及校级课题20多个,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要求全体教师每学期结合课改至少撰写一个典型案例。现在我校编辑出版的《走进新课程》一书,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就是我们精选的案例研究的结晶。除了“案例研究”我们还开展“教学叙事”的写作活动,这是一种比案例更生动、更易于被教师把握的方式。这种带着课题任务,用写作方式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很好的教研形式。3.反思式的校本教研。我校不定期地举行全校性的“反思教学研讨会”。会前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课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强调一定要与新课标要求挂钩。研讨时先由学科组的个人讲,然后是学科组对本学科的课改进行反思,探讨有哪些可行的作法,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解决的对策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全校交流,学校研讨会上交流的个人是学科组集体推举出的,交流的学科组则由学校推荐。教学反思研讨会既是一次回顾总结,又是一次前瞻性的对策研究。4.论坛式的校本教研。为了使课改的成果及时推广,我校还创办了一种富有人文情趣的教师论坛会。教师论坛会一月一次,主要让教师讲述教书育人的经验、课改科研的成果、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等。教师论坛开办三年来,有20多位教师在论坛上作了精彩发言。教师论坛真正成了教师们的一道精神快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5.校际合作式的校本教研。当今是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我们应当敞开校门,开放搞教研。在我校的倡议下,经过与其他学校的共同协商,我们成立了第一个民间教育研究团体——语文课改合作体,以共同探索新课程中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合作体的形式是:研讨活动每月举行一次,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一个月由一所学校作东道主,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工作。每次活动确定一个研究中心,以“听课、评课、交流、讲座”等为主要活动方式,各校还可尽情发挥各自的独创性,使活动更新颖、实用。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一些专家和市区教研员参加,他们的评课及报告深受教师的欢迎。许多专家也把校际合作体誉为一个很有创意的“教育沙龙”。通过几年的课改实践,我们认为我校及我校教师发生了以下转变。1.学校的工作重心变了。以前我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校风校貌的变化上,以树形象为工作的重点。课改的推进,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发展的深层思考,学校要更上一层楼,只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真正的地位,学校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下决心,打一场优质教育的攻坚战。现在学校的行政例会经常研究的就是教学工作,重点检查落实的也是教学工作。三位校长各分管几个教研组,备课、听课、评课都亲自参与。每学年包括笔者在内的几位校长听课均在100节以上,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全校公开课、多次邀请专家来讲课改等活动,也促进着学校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说,学校领导工作的重心完全下移到了课堂。2.教师的观念与教法变了。过去教师授课大多以讲、灌为主,现在教师们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学生的成才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来的。因此,要变教师的“教”为引导学生的“学”,教之法的核心是“学之法”。学校鲜明地提出“课堂只讲三分话,不可全抛一本经”的口号,现在教师的讲授一般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