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0240573A(43)申请公布日2019.09.17(21)申请号201910599896.2(22)申请日2019.07.04(71)申请人山东新和成精化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61000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区央子街道珠江西街01156号申请人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陈卫勇赵雷黄尖王海涛盛美兰吴元元吴旭东梁昊(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315代理人张勋斌(51)Int.Cl.C07D263/42(2006.01)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5页(54)发明名称一种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缚酸剂存在条件下,向式Ⅱ所示化合物的溶液中加入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溶液,加完后再加入助剂进行反应,得到如式(I)所述的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所述助剂为有机酸。该方法能提高产物噁唑的收率,同时降低副产物N,N-二乙基甲酰氯的含量。CN110240573ACN110240573A权利要求书1/2页1.一种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缚酸剂存在条件下,向式Ⅱ所示化合物的溶液中加入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溶液,加完后再加入助剂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的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所述的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123式(I)~(II)中,R、R和R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助剂为有机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摩尔用量为式Ⅱ所示化合物的1.0-2.1倍,或双光气摩尔用量为式Ⅱ所示化合物的0.5-1.05倍,或三光气摩尔用量为式Ⅱ所示化合物的0.33-0.7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缚酸剂为N-乙基哌啶、三乙胺、吡啶、二异丙基乙胺、四甲基胍、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4-N,N-二甲氨基吡啶或4-甲基咪唑;优选为N-乙基哌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缚酸剂的摩尔用量为光气用量的1.0~4当量,或为双光气摩尔用量的0.5~2当量,或为三光气摩尔用量的0.33~1.33当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剂为甲酸、冰醋酸、丙酸、丁酸、三氟乙酸、草酸、丙二酸、苯甲酸或苯乙酸;优选为冰醋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的摩尔用量为式Ⅱ化合物用量的0.005~0.25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入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为-50℃~10℃,优选为0℃;加入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溶液后,反应温度为-50℃~10℃,优选为5℃。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所用溶剂选自正己烷、正辛烷、环己烷、石油醚、环己酮、丙酮、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二氧六环、甲基叔丁基醚、异丙醚、环戊基甲基醚、乙二醇二甲醚、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氯苯、2-甲基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混合;优选为三氯甲烷、1,1,2-三氯乙烷、氯苯、二氯甲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混合。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Ⅱ所示化合物的溶液的浓度为0.15g/mL~1.6g/mL;优选0.75g/mL~1.5g/mL。所述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浓度为0.05g/mL~2g/mL;优选0.2g/mL~1g/mL。2CN110240573A权利要求书2/2页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气或双光气或三光气的加入时间为0.5h~3h,加入完毕后继续反应0.1h~3h。3CN110240573A说明书1/5页一种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多取代噁唑类化合物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噁唑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五元杂环。其中,2,4,5-三取代噁唑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等各种生物活性化合物中,比如非甾族抗炎药奥莎普秦、肽生物碱A和抗糖尿病药物AD-5061,同时也可以作为合成维生素B6的中间体[Selectedpapers:(a)Todd,P.A.;Brogden,R.N.Drugs,1986,32,291-312;(b)Nagatsu,A.;Kajitani,H.;Sakakibara,J.TetrahedronLett.1995,36,4097-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