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帮助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基本特征。3、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2、通过组织学生整理生活中现象,提炼微粒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自己提出的有关微粒特征的假说。4、帮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加深对类推法、类比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名人介绍和高科技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3、通过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理念。4、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无止境,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教学重点]1、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特征。2、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能力,以及观察、分析、总结、评价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2、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提出的有关微粒特征的假说。[教学突破]1、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生物微观经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2、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分子、原子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3、根据细胞吸水胀破、滴水穿石、戒指变薄,铁犁磨损等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让学生猜想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特征。4、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想。(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浓氨水、高锰酸钾、酒精、水、热水、烧杯、药匙、滤纸、多媒体。[学生准备]白糖(或红糖、桔子粉等)生活中常用的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一种、小勺、一次性塑料杯、注射器、废弃笔杆(透明的最好);把老师发给的滤纸剪成1-2朵直径约1厘米的小花,并将其固定在一节约3-5厘米的细铜丝上,最后固定在一小块一元硬币大小的泡沫塑料上。(四)教学流程教学程序实施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特征?解决问题猜想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并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在组内与组间开展交流与讨论。构建新知识体系归纳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知识应用利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堂小结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借助生物微观经验,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五)课堂教学方式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提问]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形形色色的物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亲眼见过的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引导]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小的物质?在生物实验课上……[展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图片。[提问]这些细胞是你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吗?[提问]同学们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操作中若把它误放到清水中,会导致什么现象?[提问]水为什么可以穿过细胞膜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一想、猜一猜。[引导]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细胞膜上有很多的孔,而且孔还很小,还有水是一点点进入细胞的呢?[小结]物质确实是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借助什么仪器,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微粒?[讲述]德漠克利特发现了滴水穿石、戒指变薄,铁犁磨损等看似互不相关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集中思考,大胆猜想、概括、创立了哲学原子论的过程。为了证明原子论,无数科学家经历过无数次实验探究并研制成功观察微粒的仪器。[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苯分子、移动硅原子构成的“中国”汉字和中国地图图片。[回答]蚂蚁、蚊子、鱼虱子、粉笔灰、灰尘等等。[回答]细胞。看图片,沉浸在回忆中。[回答]不是,是借助显微镜。[回答]细胞胀破。[回答]1、细胞膜肯定有很多小孔。2、水肯定是一点点穿过细胞膜小孔的。[回答]因为在显微镜下我看不见细胞膜上的小孔和这极小的水点。[回答]扫描隧道显微镜。学生聆听,沉浸在对科学家的敬佩和对科学奥秘的探究之中。观看,惊叹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充分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生物微观经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思路,有以下几个好处:1、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猜想。因为细胞是学生通过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的,所以学生对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微观认识比较透彻。利用类比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形成物质也可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猜想,并且对这种猜想的真实性抱有很大信心。2、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本能。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可以通过显微镜看到的事实,很容易引导学生:有没有这样一种仪器,借助它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果有,猜想不就很容易被证实了。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