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那么就不会有进步。在当代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教师要思考并且要面对的问题。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创新教育的思维和做法应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之中,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个别课堂教学之中。关键词:创新生物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评价标准之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力量源泉,所以,创新能力要从小培养,要从教育入手。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作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举例经常渗透各种与生物学有关的发明。例如,酿酒是中国的一项发明,在几百年前这项技术就传到了日本,然后传向世界;又如,早在1700多年前,我国已经知道利用害虫们的“天敌”来防治农业虫灾等。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生物学的科技成果。例如1975年,我国育种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多年的辛苦研究终于培育出新型高产的杂交水稻,并在1976年全面推广使水稻大幅度增产,并很快传播到美国、日本等地,为全世界解决粮食问题的“绿色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伟大创举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教师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真正了解了探究的基本过程,理解了探究的基本思路,才能更好地设计实验探究步骤,才能寻求出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才能提出改进的方法,在学习中创新。例如,只有充分掌握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才能想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才能有创造性地提出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措施。三、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前后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发散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鱼”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介绍鱼鳍的功能,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三个鱼缸中的鲫鱼(缸内分别装有正常的鲫鱼,剪去胸鳍、腹鳍的鲫鱼,剪去背鳍、臀鳍的鲫鱼),然后提问: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仔细观察缸内三条游动的鲫鱼,它们的游泳姿势和速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到底鱼的腹鳍、尾鳍、胸鳍、臀鳍、背鳍各自都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诱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又如,学生在学习“叶片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后,提出问题:树叶落下时,为什么背面朝上?冬天树木没有叶,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教师应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畅所欲言,畅谈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并进行相关的讨论,积极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再如,学习了“根对水分的吸收”后,围绕盐碱地上的植物长不好的原因展开讨论:怎样改良盐碱地,植物就可长好?有的学生说加酸性物质,有的学生说想法把地里的盐提取出来,有的学生说多放水等。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设想,热烈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四、在“导学式”教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是“导学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多种感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观察芍药叶的横切面结构时,学生发现叶肉的结构不一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为什么叶肉会出现上下不一样的两部分?这与它的功能有关吗?我们能不能从叶的外部来区分叶肉的哪一部分在上,哪一部分在下?针对这些问题,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或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最后寻求理想的结果。这样,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五、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指导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尤其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双休日要在果园、菜园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所以在学习扦插和嫁接时,部分学生已经进行过这些实际操作或在他们的父母操作时参与过,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还会根据实际操作提出一些疑问。这种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经验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生物学教学只有从实际出发,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自主地解决问题,才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