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5944605A(43)申请公布日2023.04.11(21)申请号202310012119.XA61P31/04(2006.01)(22)申请日2023.01.05(71)申请人中山大学·深圳地址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街道华夏路和润家园3栋501(72)发明人丁鑫彭心然袁佩妍(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叁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34专利代理师董杨(51)Int.Cl.A61K9/51(2006.01)A61K47/46(2006.01)A61K45/00(2006.01)A61K31/496(2006.01)A61K39/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3页附图7页(54)发明名称一种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和制备方法及其抗菌和疫苗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为核‑壳结构,所述核为脂质纳米粒,所述壳为杂化膜;其中,所述杂化膜为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与细菌外膜囊泡融合形成的杂化膜;所述脂质纳米粒负载有抗生素。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继承了靶向炎症部位与靶向同源细菌且易被细菌吞噬的功能,在全身循环中会趋向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部位,然后被同源细菌优先摄取,实现了抗生素的高效递送。本发明在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与预防效果,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对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策略。CN115944605ACN115944605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为核‑壳结构,所述核为脂质纳米粒,所述壳为杂化膜;其中,所述杂化膜为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与细菌外膜囊泡融合形成的杂化膜;所述脂质纳米粒负载有抗生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含有细菌外膜囊泡的抗原,所述免疫细胞为中性粒细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生素为喹诺酮类抗生素。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粒径为180~210nm,zeta电位为‑11~‑13mV。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提取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与细菌外膜囊泡;S2.将所述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与细菌外膜囊泡混合,经超声、挤出融合形成杂化膜;S3.制备含有抗生素的脂质纳米粒;S4.将所述脂质纳米粒和杂化膜混合后,经超声、挤出处理,得到产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的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人源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在含胎牛血清和青链霉素混合液的培养基培养后,加入二甲基亚砜和脂多糖培养,离心收集免疫细胞后进行研磨、离心处理,收集上清液再次离心、洗涤,得到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细菌外膜囊泡的提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细菌菌株培养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将所述上清液再次离心后,收集沉淀,洗涤后得到细菌外膜囊泡。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免疫细胞细胞膜囊泡和细菌外膜囊泡的蛋白质质量比为(1~1.5):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甘油酯溶于溶剂中,然后加入抗生素,加热搅拌、超声处理后,得到油相;将乳化剂加入水中,加热搅拌得到水相;将所述油相加入水相中,加热搅拌后,冷却固化得到所述脂质纳米粒。10.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在抗菌和疫苗中的应用。2CN115944605A说明书1/13页一种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和制备方法及其抗菌和疫苗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杂化膜仿生纳米粒和制备方法及其抗菌和疫苗应用。背景技术[0002]多重耐药菌指对三种或以上的药物耐药的细菌,具有强传染性和高致死性,是当今医学领域的棘手问题。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重点耐抗生素细菌清单中,位于最高等级的耐药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安全高效的疗法来防治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的感染。[0003]目前,抗生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主要策略,其通过干扰或破坏细菌生长的必需过程,如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合成,以及DNA、RNA或重要蛋白质的产生来发挥抗菌作用。抗生素在全身循环中存在血液清除率高、在细菌感染部位含量少等不足,从而需要加大抗生素的使用剂量来提高抗菌效果,尤其是针对耐药菌。然而这也会带来较大的生物毒性。因此,提高抗生素在细菌感染部位的聚集,进而增进细菌对抗生素的吞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