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论文试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及对策分析论文[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和谐社会网络道德[论文摘要]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论文在阐述我国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并从学校视角提出了加强网络德育的一系列对策及建议。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进人了网络化的时代,日渐普及的网络已经把人类社会载上一条通往虚拟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尤其对于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群体,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7年1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35.2%,而这一年龄段恰是高等教育阶段,在校本科生、专科生分别占此年龄段网民总数的25.8%和23.3%。同时,据大量数据统计,高校学生上网率几乎100%,计算机的个人拥有率也高达70%,毫无疑问,高校学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力军。网络拓宽了高校学生的求知途径,扩大了他们的交往面,更是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在高校学生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众多经验表明,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能否顺利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鱼待加强。一、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现状道德缺失是指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网络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缺失。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学生道德感弱化,逐渐丧失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网络具有匿名性、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网民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全然不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都表示自己曾经在网上聊天时说过谎话、脏话。中国科学院的一个课题组在北京5所高校进行了《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调查》,据调查31.4%的人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人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还表现在学生道德弱化后,容易走上越轨甚至犯罪的道路。研究显示,高校学生在网络上无拘无束的行为习性,容易导致自我约束力下降,极易放纵自我、丧失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重者引发网络犯罪。如破坏他人网上信息安全、盗用密码、窃取他人机密等等。其次是学生不良人格倾向的出现。网络的不正当使用会对成长中的高校学生的人格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易形成以下几种人格倾向:第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闭塞性格。网络使一些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拘囿于个人的狭小天地,认为只要拥有了网络,便拥有了一切,把网络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排斥与网络以外的人的交流,甚至拒绝和至亲好友的沟通交往。从而导致个人孤独、社会焦虑、自我封闭等性格特点;第二种是双重人格障碍。现实中,教育工作者经常发现不少高校学生在生活中规规矩矩、本本分分,但是在网络中与其交流时,就发现他们是截然不同的“另类”。高校学生的网络双重人格主要是对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即凭空想象出自己所期望的、感兴趣的或者别人期待自己拥有的人格特质,并以此作为网络交往的基本个性特点,如同自己真的拥有这些特质一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网络特质又不被真实表现,从而导致了个体双重人格的出现。因此,很多学生可能在现实中是积极、友善、顺应社会的人格,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是消极、攻击、反社会和杂乱无序的人格,同时这两种人格之间有时互相独立,有时又互相交叉,使个体本身也区分不了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第三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网络游戏都是攻击型、打斗型的,这些游戏很受高校学生的青睐,能赋予他们很强的成就感。长期沉迷于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在现实中很容易复制游戏中的攻击性、反社会性的人格,从而使其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攻击倾向和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