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1473090A(43)申请公布日2020.07.31(21)申请号202010311667.9(22)申请日2020.04.20(71)申请人南京理工大学地址210094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200号(72)发明人杨海波张弛尹晓春王昊宇赵子亮张伟廖文和(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代理人朱沉雁(51)Int.Cl.F16F15/08(2006.01)F16F15/02(2006.01)G01C21/1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包括外壳、内壳、缓冲垫圈、支撑架组件和若干个减振单元,外壳放置于工作平台上,内壳设置于外壳内,与内壳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缓冲垫圈设置于第一腔体底部,用于缓冲,支撑架组件设置于第一腔体内,且位于缓冲垫圈顶面,用于固定和放置所述内壳,若干个减振单元设置在内壳内,分别沿待测微惯性测量单元的顶面周向和底面周向分布,且与内壳贴合。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第一腔体用灌封胶灌封,从而提高微惯性测量单元的抗高过载能力。CN111473090ACN11147309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密封性好,放置于工作平台上;内壳,密封性好,设置于外壳内,与内壳之间形成第一腔体;缓冲垫圈(7),设置于第一腔体底部,用于缓冲;支撑架组件,设置于第一腔体内,且位于缓冲垫圈(7)顶面,用于固定和放置所述内壳;若干个减振单元,设置在内壳内,分别沿待测微惯性测量单元的顶面周向和底面周向分布,且与内壳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顶盖能够打开,通过向第一腔体注入灌封胶进行密封,凝固后的灌封胶还可在外壳与内壳之间起到缓冲作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顶盖能够打开。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采用轻质高强的金属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第一组件(2)和第二组件(6),第一组件(2)为薄壁筒形,第二组件(6)顶面中心设有凸台,凸台上开有卡槽,第二组件(6)设置于缓冲垫圈(7)顶面,内壳固定设置于第二组件(6)顶面中心的卡槽内,第一组件(2)设置于第一顶盖(1)与第二组件(6)之间,第一组件(2)的顶端面和底端分别与第一顶盖(1)、第二组件(6)紧密接触,且第一组件(2)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贴合。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组件采用泡沫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单元采用橡胶块,能够卡在待测微惯性测量单元的顶面周向和底面周向。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通过支耳固连在安装平台上。9.根据权利要求1、2或6所述的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材料采用轻质高强的金属材料。2CN111473090A说明书1/4页一种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惯性测量单元重复利用的抗高过载减振结构。背景技术[0002]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MEMS)的微惯性测量单元是由三个相互正交的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其他模块组成。可以通过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之后得到载体位置信息。由于微惯性测量单元有着体积小、质量轻等优点,在武器炮弹制导、车载制导、无人机制导、组合导航系统以及小型侦查设备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由于MIMU的工作环境常常会有振动产生,这些振动会降低MIMU的性能,甚至可能会破坏整个MIMU系统。所以,对微惯性测量单元减振结构的设计与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0003]从上世纪70年代气相色谱仪的制造开始,到扫描隧道951的开发,最后到微机械研究组织的成立。这些都表明微机电系统正在快速发展。清华大学的李承幼等人使用高阻尼的锰铜合金对微惯性测量单元进行减振,并设计了“正六面体”结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之后,发现该减振结构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000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吝海锋等人使用橡胶减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