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第08讲话题作文审题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1.审材料(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如: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2.审提示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作文提示的方向指引的范围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3.审话题(1)话题才是核心。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中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也可叫“话料”它只是命题者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对话题的立意没有约束性只有启发性例说性——所以才叫举一反三的“一”;没有材料或提示语也可以命出话题作文的如:请以“欣赏”为话题……如果考生不了解这一点抛开话题只注意材料那么很多写作的新空间将不能涉及不会涉及不敢涉及是很可惜的;甚或随意从材料中自行引出一个观点作文那么很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2)话题规定范围。话题只是严格规定了范围一般不规定立意、文体、题目等。话题是最大开放中的最小约束审题时不能视而不见要通过它明确话题的范围和指向以便准确地打开思路。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审题主要是找范围限定——“镣铐”立意则是“镣铐”下的“跳舞”;审题须追求“准”与“切”立意须追求“活”“深”“新”!因此话题作文要注意:①不能偏离话题。②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话题作文涉及面广可以有多种立意可以设置出多个中心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是一个中心多中心等于无中心。③切入口要小。因要让几十万、上百万考生可写而给的话题可写的范围是很广的可写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一个考生最多不过千字的作文能写的就只能是话题下的一个小点或一个小侧面了切不可贪大求全。(3)话题范围宽泛。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话题固然是写作的核心而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话题规定着写作范围但话题作文只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它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使考生有更广阔的驰骋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有利于选拔人才。可以说以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主要题型之一是高考作文命题成熟的表现。上乘的话题作文更看重考生在拟题、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创新——想一般考生所未想写一般考生所未写。因此要善于追求可写的广阔新空间!形象地说话题作文能“戴上它轻松的‘镣铐’跳出你潇洒的‘舞蹈’”。4.审“注意”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为“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必须一一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