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例谈在体验中感知数学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把握好动手操作的时机。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原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找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苦与乐,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数学学习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在实践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杜威曾说:“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践的一个体验、感悟过程。”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通过体验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我们的学生喜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喜欢形象具体的学习知识;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喜欢与自己生活有联系的学习渠道。这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具体感知和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这说明学习数学是一种体验、一种理解的过程,要让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和巩固原有的数学知识。一、在操作中体味数学思维始于动作,通过操作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对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并掌握。为此,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实践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摆摆、做做,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数学知识的本源,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原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分米的认识(学具准备:1分米的小棒)活动一:估一估小棒的长度,同桌合作测量。学生经历估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1分米的体验更加的深刻了。活动二:介绍1分米。活动三:小组合作在教师的米尺上找1分米,引导学生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又经历了在米尺上找分米的过程,为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数一数米尺上有几个这样1分米得出了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1米=10分米。活动四:感受1分米。1、借助1分米的小棒感受1分米。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为学生提供1分米的学具,是为了把抽象的单位变得直观,变得可以体验。在估测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对学生长度观念的空间构建情况先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际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对1分米的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找分米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分米和米之间有关系,小组合作探索使体验进一步升华,知识进一步内化,自主探索出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例如,《克与千克》教学时,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会1千克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这些量的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在认识千克这一部分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操作活动: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称称一下一袋盐的质量,知道1袋盐正好重1千克。2.掂一掂:每位同学掂一掂一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3.估一估: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而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4.找一找:请学生先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然后进行全班交流。5.猜一猜: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并且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外形大不一定重。6.说一说: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这样教学,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等操作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体验,逐步理解并掌握这些量的实际大小。二、在找错、辨错、改错中感悟数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错误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学生收获知识的奠基石。作为老师,要用一颗宽容的心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谈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听他们的表述,如教学《秒的认识》时,在学生对秒有了初步体验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20下跳绳,教材的意图是两人合作测一下跳20下所用的时间,让学生明白这里必须用秒做单位。考虑到这儿可以利用学生错误的一些生成资源,教学时我做了一些调整,请一个同学跳,其他同学估计他所用的时间,教师用秒表计时。学生汇报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有的学生说10秒,有的学生说12秒,还有的学生说20秒……事实上准确的时间是10秒,但教师没有否定估20秒的学生,而是让他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学生在辨析中得出:估计不准是受了跳绳20下的影响。从而得出在估计时间时必须按秒针走动的节奏,而不应该受到外来的干扰。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