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点12洋流核心知识1.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图示[问题思考](1)根据图形填写下表。[知识归纳](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3)北印度洋洋流的季节变化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甲图)。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水上泛在上升流的影响下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乙图)。[问题思考](2)暖流的水温一定高于寒流的水温吗?为什么?[问题思考](3)北半球在西风带作用下形成的洋流都是暖流而南半球在西风带作用下形成的洋流为寒流。试分析南半球西风漂流为寒流的原因。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问题思考]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完成问题。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只花了20天的时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材料二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图。(1)都柏林和印第安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月平均气温为8℃时印第安港的通常在0℃以下说明其原因。(2)丙表示纽芬兰渔场试解释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3)哥伦布从美洲返回欧洲若想一路顺风顺水则所借助的盛行风为_________所借助的洋流是____(A、B、C)。[知识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①全球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维持全球水热平衡。命题探究考向一世界洋流的分布典例剖析读右图完成下题。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跟踪训练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海域位于_____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图中a、b、c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___和___它们分别是_____带和_________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考向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典例剖析读下图回答1~2题。1.上面为两幅海洋表层等水温线图虚线表示洋流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是暖流位于北半球B.②是暖流位于南半球C.①②均向北流动D.①位于大陆东岸②位于大陆西岸解析根据水温高低及其变化可知①②分别位于北半球、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洋流流向与海洋表层等水温线凸向一致。①由水温较高处流向较低处为暖流;②由水温较低处流向较高处为寒流。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流经寒流大陆东岸流经暖流。2.如果②洋流在大西洋中有可能是()A.巴西暖流B.本格拉寒流C.东澳大利亚暖流D.加那利寒流方法指导利用等温线判断寒暖流的方法第一步:定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北向南增大的为北半球(如甲、乙);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增大的为南半球(如丙、丁)。第二步:判寒暖性质主要看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如果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则洋流为暖流(如甲和丙);如果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则洋流为寒流(如乙和丁)。第三步:定洋流流向看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等温线凸出方向为洋流的流向即“凸向为流向”。跟踪训练读“沿太平洋某一纬线表层水温的变化图”回答1~2题。1.有关图中a、b、c三地水温差异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a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B.b海域深受暖流影响其海平面等温线向高纬凸出C.c海域因受河川径流影响冬夏季节水温差异大D.因受洋流和纬度因素的影响2、8月水温差异大解析读图根据经度判断a海域位于太平洋东岸2月和8月水温都比大洋内部低是因为沿岸有寒流经过。b海域位于太平洋西岸沿岸有暖流经过水温深受暖流影响海平面等温线向高纬凸出。c海域2月份水温低是受冬季风吹动形成的沿岸流影响底层冷海水上泛的结果。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是2、8月水温差异大的原因。2.据图推断该纬线可能为()A.60°NB.30°NC.30°SD.60°S对点练习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原理及规律是学好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为“某循环运动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则表示我国夏季风的是()A.环节①B.环节②C.环节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