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5用心爱心专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1.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2.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3.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4.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二、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三、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术大师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碰撞出的璀璨的思想火花吧!(二)讲授新课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二、诸子百家1.孟子、荀子与儒家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它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种人格精神。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名况字卿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吸收成为融汇百家的大学者、大思想家。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晤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