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荔波民居传统布局的对比研究摘要:荔波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古朴的大山文化气息。其建筑构造、设计布局、村落选址都充满了“天地人和一”的建造哲学。分析荔波传统民居的特点、形式、布局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及民俗,意旨为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荔波民居;传统布局;风水;建造哲学一、传统民居的建造特点荔波民居是以柱枋为框架元素的穿斗结构建筑。整栋建筑除盖瓦外,全部是木质材料构成。一横排的柱子由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枋逐级向上串联衔接称之为“榀”,榀与榀之间则用方棱木头榫卯穿接形成纵向的拉力。在承重结构方面,为防止受力不均而损坏下部的木枋,在二楼以上的柱子间距内采用逐层加横枋和加柱子的方法,来分散顶部檐檩、瓦片传送重力到下部连接处,同时增加支点,减小斜坡的跨度,使其在结构上更加牢固,也增加了房子结构的美感。荔波地区不同民族房屋的建造有不同的形式,如吊脚楼就是非常典型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吊脚楼对建造用地完全是依山而建、遇石而落,且房屋四周的墙壁不起承受作用,所有的重力都均匀地分布到各根柱子的支点处。人们可以通过填挖、砌石墩的方式来解决悬空柱子的支撑点。因此,只要有小块平地作为柱子支点的地方,就可以把房子框架立起来,这样既解决了山区缺乏平缓地势的困扰,又解决了土木结构的建筑对基础部分过于集中受力的缺点,当局部塌陷或受剧烈震动时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并且悬空的楼柱可以防止虫蚁对人的侵扰。在多雨的季节,房子也不会因下雨而潮湿。吊脚楼大多是两楼一底,每层都能为人们提供不同需求的空间。房屋总高约为12米左右,是荔波地区农村最早的高层建筑形式,具有占天不占地的、一体多用的多功能实用建筑体。二、传统民居的建筑式样及布局形式(一)不同民族的建筑式样荔波是一个多民族分布居住的县市。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区域资源分布的多寡,在建筑外观形体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吊脚楼”建筑,也称为“杆栏式”建筑,是西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在县志记载中,荔波的建设屋顶式样有斫山式和偏厦式,且两种式样屋顶有重檐和单檐之分。从荔波民居与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的对比分析,荔波称之为“斫山式”是指两头没有斜屋顶的(即“山花”),应属于悬山式和歇山式。荔波布依族的建筑最常见的是歇山式屋顶,也有少量的悬山式屋顶。大多都是两楼一底,但在方村乡、甲良镇一带的民居,三楼以上的空间还设有一层天楼,所以该地区的房子比其他乡镇村落的房子要更高、且屋面斜陡。布依族建筑的屋檐四角用瓦拼成类似古建筑上戗兽式的回眺,檐下四角的小吊柱均雕有精美兽纹或其他图形,老式棂花花窗,外挑走廊,在向阳方向设有晒楼。布依族自古以来以氏族联盟群居为主体,深厚的血缘纽带关系,在抵御外来入侵、自然灾害以及地盘争夺中,占尽了优势。形成了势力强大、人口众多的族群,为满足人口众多的居住需求,在建造居住空间上,建筑的形体都比较高、大、宽。且建筑的外立面围合也比较精致,外立面围边全部使用杉木板或松木板“拖槽屏风”,除了留窗所有接缝密不透风,各层的楼板铺装均用大块木板“拖槽”拼接,且经过柱子处也经过夹墨处理。水族的建筑最常见的是一楼一底的歇山式吊脚楼。他们的粮仓一般不设在三楼上,习惯把谷仓建在住房周边或村寨的道路旁。二楼以上的部分有些住户甚至没有铺设楼板,也很少利用三楼的空间。所以建筑形体外观相对布依族的建筑比较低矮,且屋顶比较缓和。同时水族大多都是以家族式或由一两个血缘族群在一起聚居的群体,居住人口少,对居住空间要求不大的原因,所以建筑形体比较小。建筑外立面的装修,除了甲良片区木材比较丰富的村寨也是拖槽屏风外,其他木材缺少的乡镇民居多为夹板围合,或用竹编围边,看起来比较粗糙。苗族建筑主要是悬山式吊脚楼,主要居住在佳荣镇一带。由于苗族是后期从外地迁来的,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且佳荣地区的一些乡镇木材没有县城西北面乡镇的木材多,所以荔波苗族的建筑没有了黔东南地区苗族建筑的特点,也少了披檐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用波浪造型的木椽条围钉在屋檐下,不仅起到防止檐檩和檐椽被雨淋而腐蚀的作用,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有些地方由于缺少木料,大多数房子均用竹篾编成的竹扁或杉树皮围边,房子比较简陋。房屋周围设有走廊和凉晒粮食的挂杆,家前屋后还设有一排排的晒谷架,称为“禾廊”。瑶族分为白裤瑶、青布瑶和长衫瑶。主要分布在荔波的瑶麓、瑶山两个瑶族乡。长衫瑶人口少且居住很分散,主要散居在翁昂、洞塘、兰茂、立化地区。瑶麓乡的瑶民定居较早,受其他民族影响,其建筑也是吊脚楼建筑。多为悬山式屋顶,房子形体低矮,夹板围合,做工粗糙简漏;而瑶山乡的瑶族由于长期处于游耕生活,解放以前几乎没有瓦房,都是剪刀架式茅草房,房屋矮小狭窄。但瑶山的瑶族粮仓很有特色,上部外围用竹子编织成圆柱体空间,盖尖顶草棚,犹如立着的铅笔;下部是四根高约两米的木头穿接成“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