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心爱心专心合理引领生成构建有效动态课堂周孟波浙江奉化实验中学31550013362843771zmb1974@163.com【摘要】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教师是采取巧妙回避?还是合理引领?又该如何合理引领呢?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教学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随机的开发适时的合理引领:避虚就实截取有用生成;善于抓错争鸣疑难生成;对话交流接纳正确生成。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关键词】引领生成有效课堂生成是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情感、习惯等在一定条件、因素的作用下(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投入状态等)的动态形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明显特征。强调课堂生成的意义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得到保证课堂的原汁原味、真实性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出来;也因为有生成课堂才呈现出生命的活力同时生成性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状态。如何正确引领课堂生成?这是广大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一、避虚就实截取有用生成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资源有些是没有利用价值的我们教师不能在此大绕圈子但有些是有利用价值的虽然表面上看去它和你所预设的答案不一致是无效的可它们却有相通之处。此时教师要做高明的花匠砍枝丫留主干截取有用生成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容量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情景1]在《高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学习中当笔者出示旗杆图片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旗杆高度的测量方法几分钟后学生的成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原理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利用镜子的反射利用照片中旗杆与人的比例有利用氢气球或用一根绳子随国旗上升再降下来量出绳子的有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的有利用标杆测量的……。当学生出示了这么多方法后笔者并不是对所有的方法加以讲解而是对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几种方法作出评论并且把他们的方法归纳成两类:利用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二、善于抓错争鸣疑难生成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教师应予以宽容并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若处理方法得当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情景2]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上笔者出示几个图形(如下图所示)让学生回答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说出对称轴的条数。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是12条并且几个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差不多说是12条我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是12条随即转入下一个图形的讨论。这时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应该是6条。”“不是12条!”“6条!”……霎时课堂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好吧既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何不让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由学生主动探究呢?师:“请大家安静刚才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究竟是6条还是12条你们能想办法说明一下吗?”生:“能。”(几乎是异口同声)师:“那就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过了两分多中有学生叫起来:“老师真的只有6条。”“是6条!”师:“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6条呢?谁能跟大家说说吗?”生1:“老师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对折发现的。”说完她当场演示了一番。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解释吗?”生2:“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那么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应能完全重合因此。对称轴或过顶点平分这个角或者过边的中点与这条边互相垂直虽然6条边有6条对称轴但其中一组对边的对称轴重合这样过边的对称轴实际上只有3条了;同样虽然有6个顶点但每一对顶点上实际上只有一条对称轴所以过顶点的对称轴也只有3条于是一共有6条对称轴。”学生的确是会明白的只要仔细思考。三、对话交流接纳正确生成新课程在教学关系上特别强调师生对话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要求师生的人格平等更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平等学生的正确观点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教师此时要做学生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情景3]在《从自然数到分数》一堂课中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在368918这5个数中哪个数与其他4个数不同?写完题目笔者想:这个题目太容易了答案是8马上会有学生答出来不必在此多化时间得把精力化在后面几个题目上。当我在写其他题目时已有很多人举起了手不少学生的表情显得轻松自如于是我叫了最早举手的学生回答。“这道题的答案是8。”“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吗?”“因为36918都是3的倍数而8不是所以当然选8了。”“说得对。”就象自己刚才预料的一样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笔者打算讲解第二道题目这时平时学习不太好的一位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你有什么事吗?”“我…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