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巴赫金狂欢理论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凭借其作品中意义深远的主题及独特的艺术造诣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文坛。作为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被视为继《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之后非裔美国文学的第三座里程碑。这部小说充斥着丰富的狂欢化色彩,而俄国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研究这些狂欢化特征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颠覆了既定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将黑人文化和黑人言语平等地带入主流社会,使非裔美国角色在狂欢世界中得到暂时的和平和平等,并为所有黑人同胞争取自由和公正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是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的文本探讨,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以外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了狂欢中的双重化形象。巴赫金认为,双重化形象可以分为狂欢相似形象和狂欢相反形象:前者是以形象的相似特征为依据,后者则依据相反特征。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几组双重化形象,其中前两组是狂欢相似形象:一是作为父权制社会牺牲品的露丝和哈格尔;二是鼓起勇气与父权制斗争并最终在父权社会发出声音的莉娜和科林西安丝。通过这两组狂欢相似形象的刻画,莫里森展现了黑人女性的困惑、无助及在争取男女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另外两组是狂欢相反形象:第一组是梅肯和派拉特,前者是拥有着白人化灵魂和意识形态的“黑人”,后者是坚持自己的黑人特色和黑人传统的纯正黑人;第二组是作为黑人文化继承者的奶娃和陷入黑人文化迷途的吉他。莫里森通过对这两组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黑人只有坚持黑人特性和黑人文化才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得到认可。第二章集中探讨了《所罗门之歌》中的狂欢化行为。在狂欢化世界中,加冕和脱冕是最显著的狂欢行为,它们充满了交替和改变的狂欢感受。小说中梅肯·戴德的脱冕和亨利·波特的加冕将在这一章节有所论述。除了加冕和脱冕以外,罗伯特·史密斯和兴莹·戴德的死亡也将在此章探讨,他们的死亡不再具有庄重、严肃和悲剧意味,而是伴随着狂欢式的笑和新事物的降生,狂欢色彩浓重。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颠覆和更新的狂欢精神。狂欢式的世界感受是一种旨在颠覆所有包含在社会等级、刻板印象等层级结构中的各种权威的精神。同时,它还意味着改变、更新和重新注入活力。就颠覆精神而言,本章主要探讨了莫里森对美国梦和非洲飞行神话的颠覆。尽管美国梦倡导每个美国公民的平等、自由和民主,黑人们的境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莫里森在她所创造的狂欢世界中揭露了所谓的美国梦的虚伪本质。此外,她还颠覆了非洲飞行神话的积极内涵,并领悟到飞行神话作为男人们逃离社会不公的自豪和光荣时刻,实际上是以黑人女性及儿童的幸福和希望的破灭为代价的。这个颠覆引领读者更多地关注黑人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指出整个黑人种族的未来不能单单依靠少数黑人的成功,只有发扬黑人群体内部凝聚力,使所有黑人团结一心才能在白人主导的世界得到认同。小说里还充斥着更新的精神。莫里森一方面努力塑造一系列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来更新黑人女性们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在她所创造出的狂欢中打破了白人文化一元化的格局。通过作者的努力,被边缘化的非洲文化争取到了与主导的白人文化平等的地位。莫里森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解构白人霸权并建立一个包容的多元化世界,这和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追求多元并存和平等的主张不谋而合。尽管表面看起来这些主张隶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在层级森严的现实世界很难实现,但是这些理念对于全世界的人们消除各种类型的霸权主义和不公现象还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去解读莫里森的作品是有其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