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校汽修技能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校汽修技能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本文以《汽车发动机检修》课程为例,详尽阐述了该教学法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并对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技校;汽修技能教学;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的简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探究性学习则是与直接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求知欲望最大程度地被激发,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一直说“教学”,笔者觉得应该倒过来说“学教”才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犯“教理论”、“教技能”的毛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采取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设计好任务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关注如何“教会”,转变为“学教”关注如何使学生“学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教师再教。采用此法,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改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典型、能否引起学生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学习任务的设计要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开发学习任务应以顾客需求和故障现象为载体,突显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要求。学习任务是在学校实训场地对真实工作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开发学习任务应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依据,体现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步骤。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应体现企业生产作业中从故障现象入手——分析故障产生原因——提出解决故障方案——实施检测维修工作——验收评估维修工作质量等工作流程,将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按照工作流程相关性进行重构,以完整连续的一系列动作体现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设计学习任务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体现因材施教,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工作能力的目标。以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教学方法设计应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保障。学习任务的前后排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可以考虑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排列方法。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技术紧随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技术含量的难度不断在增加。技工学校的学生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但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喜欢探究,好奇心重。因此,设计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重要。为此,本校按照“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合作项目(汽车维修组)”厅级课题研究计划,结合中英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企业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检修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选取相应的发动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项目,同时兼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确定《汽车发动机检修》的课程教学任务为:发动机水温过高的检修;发动机机油报警灯长亮的检修;发动机无法起动的检修;发动机起动困难的检修;发动机动力不足油耗增加的检修;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检修;发动机顶部异响的检修;发动机排放超标的检修八个综合任务(根据需要还可以进一步下设子任务,这里不再详解)。(二)合理分组,充分准备对于一个汽车检修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讲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顺利完成的,特别是对于部分后进生,教师不讲而把任务留给自己去解决,则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分组应以“好、中、差”结合为基本原则,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和实训室的器材、工位等情况,一般每组4~6人,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问题探究的进展,每次课后要向教师汇报学习的情况。为保证本组间学生能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