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凶”、“加”、“丧”、“发”等重要文言实词及判断、倒装句式2.引导学生对孟子“王道”思想的深层思考教学重难点:1.文言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对战国形势的概括导入二、诵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理清句读③读出语势三、品读课文(一)品读第1段1.文言实词掌握“凶”、“加”、“河”的古今异义2.品味文言中蕴含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君王为何希望民多这一文化现象多媒体提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8226;五蠹》“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二)品读第7段1.文言实词及句式理解“发”、“岁”、“罪”等词义把握“是何异于…”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三)品读第24段1.文言句式把握“或…或”、“直…耳”句式2.启发学生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四)品读56段1.文言实词及句式掌握“胜”、“养生丧死”、“负戴”等词义掌握“申之以孝悌之义”这一状语后置句式2.掌握“王道”的内容和实质3.品味文言中蕴含的文化涂有饿殍的年代,“养生”已是不易,孟子为何还要重视“丧死”呢?多媒体提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谓当大事四、综合探究归纳孟子的“王道”主张五、课后研讨孟子长期奔走于各个诸侯国推广其“仁政”主张,结果是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其思想,而同时期的法家思想却大放异彩思考儒家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被采纳而到了大一统的汉代却能光辉夺目呢?六、板书设计梁惠王霸道移民移粟民不加多保民孟子王道养民天下之民至教民《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学习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2、能力目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继续按照文言文的教法进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模式下学习课文,继而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三、熟读课文1.二遍。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做到字字落实。投影(略)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5.抽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7.全班同学齐读。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1、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2、提问: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3、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4、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5、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6、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