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汉语可以的历时演变略考论文摘要:"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其语法意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助动词"可以"源于"可(助动)+以(介)"的句法结构。在"可以"的形成过程中,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虚化的重要机制。"可以"早在上古时期既已凝固成词,因此探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一定难度。如果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此问题展开讨论,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有意义的事情。关键词:汉语语法史;可以;虚化;"可"和"可以"都是现代汉语的重要词汇,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但是上古汉语的"可以"本来并不是独立的助动词,而是"可(助动)+以(介)"结构。在历时的发展演变中,"以"的介词性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完全成为助动词"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人类认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与此相关的句法关系的调整等,都是"可以"逐渐虚化的动因和机制。但是从历时文献来看,"可以"早在先秦时期既已完成了虚化,成为独立的助动词。探讨助动词"可以"形成和进一步虚化的脉络,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遵循词汇和语法演变的规律,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虚词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历时的分析,无论对于古代汉语研究,还是对于近现代汉语研究,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一、"可以"的形成及其在上古的演变(一)上古汉语的"可"和"以"1。上古汉语的"可"是亦声字,作动词,表示同意,许可。《说文·可部》:"可,肯也。从口,丂,丂亦声。"段注:"肯者,骨间肉肯肯箸也。凡中其肯綮曰肯。可肯双声。"《尚书·尧典》:"帝曰:'吁!嚚讼,可乎?""嚣讼,可乎"意思是(他)不思正经之事,不讲正义之言,又好与人争辩,(你们)同意(任用他)吗?"《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二子不可"即这两人不同意,"可"是动词。其同意、许可之义隐含着可以、能够做某事、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思,这是"可"演变为助动词,表示能够、可以的语义基础。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国之人,不可与也。"该句意思是,对于大国之人不能和他们分庭抗礼。因此,先秦时期,"可"似乎没有经历"S—V—O"的历时发展过程,其助动词用法既已出现。从汉语史来看,"可"的助动词用法出现甚早。《尚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行?"意思是说,我的话能贯彻实行吗?《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郑笺:"谖,忘也。"孔疏:"有斐然文章之君子,盛德之至如此,故民称之,终不可以忘兮。""可"也表示许可,其后多带自主动词。《诗·小雅·雨无正》:"亡不可使,得罪于天子。"《左传·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可"还可以表示估价。《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2。在上古汉语里,"以"作动词,意思是使用,运用。《尚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唐孔颖达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此例《论语·学而》"以"作"用"。"以"字很早就由动词虚化为介词,但还保存着若干动作意义,意思是拿或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醒,以戈逐子犯。""以"作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意思是带着、率领,仍然残留些许动作意义,这个意义也产生得很早。《左传·僖公五年》:"宫之奇以其族行。"《史记·晋世家》:"里克、邳郑欲内重耳,以三公子之徒作乱。"其后介词"以"继续虚化,至迟在汉代就有了介绍身份或资格的功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苏建,杜陵人,以校尉从卫将军青,有功,为平陵侯。"《汉书·李广传》:"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在中古汉语里,"以"也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借、根据,并且一致沿用到近代汉语。《后汉书·荀彧传》:"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发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惊扰,争迁居城中。男女昏会,不复以年。"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二)双音词"可以"的形成1。先秦时期"可"和"以"就可以连用了。《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孔颖达疏:"它山远国之石,取而得之,可以为错物之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左传·庄公十年》:"(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应该指出,这类"NP+可以+VP"句式的NP并非施事主语;句中的"可"是助动词,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