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报告一、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为弄清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在7所农村初中结合学生辍学情况调查,对230名教师、180名辍学生、225名辍学生家长和76名返校生进行了问卷了解,结果表明,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却是学习困难学无收获、知识无用、课程课业负担重、教师歧视体罚和赶撵(见下表)。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调查统计表单位:%调查对象学习困难学无用知识无用;课业老师歧视赶撵教师;承认上述原因导致学生厌学的镇乡初中教师、辍学生、返校生、家长比例更高。二、初中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1、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其中的部分学生,特殊是没有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的那部分学生,逐渐感到了严重的不适应:初中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天天10多个小时的学习让他们身心疲惫,一次比一次差的考试结果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功课欠帐,作业累积,学习困难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孙云晓等著《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见《中小学治理》1999年第11期)而学生中流传着的“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等打油诗,就正是部分学生对课业负担太重学习困难苦累的真实感受。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和逃避学习。2、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知识无用在现实社会中表现为读书无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一方面,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让人们感受到读书考学难,毕业后就业更难的事实,恰好为新的“读书无用”做了最好的注解。既然通过求学的道路无法顺利地跳出农村,改变生存环境,继续上学对部分学生来说,也就是尽尽义务、混混日子。加之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谋生手段的多样化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的心理。另一方面,目前农村初中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为“应试”服务的,相当程度上是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农村经济建设实际的,不少知识在实践中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孙云晓等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51。4%的初中生……认为从学校学习的有些知识没用,他们对在校学到知识的有用性提出了质疑”就是最好的佐证(《您了解今天的中小学生吗?》见《中小学治理》1999年第11期)。这无疑是加剧学生厌学的最不可忽视的原因。3、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失当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讥讽、讥讽、体罚、赶撵等严重挫伤学生自信自尊的教育行为在一些农村初中还比较普遍、常见。当然,部分教师是怀着恨铁不成钢、抱着为学生好,试图通过上述手段激发学生的自尊和努力向上的愿望为出发点的;有的教师则是对低差生作业完成差、学习效果差或者学习自觉性、纪律性差的一种愤怒;还有的纯粹是把这部分学生当成包袱,害怕他们在考试中影响了班级或学科整体成绩,不利于学校对自己的评价与考核,有损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力图通过上述方法把他们甩掉。但无论初衷如何,其结果都一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冷酷无情的讥讽讥讽十分残酷地刺激着学生的神经,活生生地撕扯着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使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受到肆意践踏,导致学生自卑自艾自怨自责,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甚至对学习、老师、学校感到惧怕;还使部分学生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这些不当的方法和过激手段无疑是导致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双差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比如,2003年6月,某农村中学对1251名初中学生以问卷形式开展“行评”调查,结果就反映出了相当严重的体罚变相体罚现象,而且13个学科无一例外。其中反映体罚现象比较严重的外语、政治、物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学生比例分别占到53。1%、47。4%、45。4%、43。3%、41。2%,就是明证。而在某些镇乡初中,这种现象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消除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途径与方法1、合理构建农村初中课程体系农村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正在推进的第三次课程改革精神和“一标多纲”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注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门类不宜过多,但必须有国家最低标准要求;选修课不应过滥,应该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技能的形成。教材内容编排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最新成果,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缩短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间的距离。要彻底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