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构建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关于构建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实践教学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必须确立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探索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了“三体系、两渗透、一监控”的模式。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规模已超过了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高职毕业生147万人,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2.5%。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生61%。毕业生人数还在不断增加,2006年毕业生413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显然,高职就业率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关键是“产品不合格或不对路”,即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或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吻合。这正是高职要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即培养模式问题。为此,科学的高职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试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出发,以专业和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质量监控的研究,探索构建“三个体系、两个渗透、一个监控”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基本特征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高职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它回答的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培养人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确认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六个基本特征,从而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有较大比例;(5)“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二、服务地方经济,确立能力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办学定位以及适宜的培养目标。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福建省委作出并写入中央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福州市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紧紧围绕“一个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六个中心”(产业聚集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研发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产学研结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坚持立足福州、面向福建,重点服务于省会中心城市,开展校企合作、中外合作、校校合作,建设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素质、较强能力的高质量、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培养的人才目标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型高等人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福州建设以电子信息、汽车、纺织、陶瓷制造等主要行业的“一个基地,六个中心”产业集群战略重点做好专业建设。开设了汽车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连锁流通管理、信息传播与策划、电子商务等25个专业,为适应纺织行业人才需求,计划2007年申报服装专业。基本涵盖了福州市电子信息、汽车、纺织制造等主要行业。三、构建“三个体系、两个渗透、一个监控”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对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同时显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工作能力、工作经历、学历层次、所学专业、家庭背景等l6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由此看来,特别是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探索以能力导向为主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质量监控,探索出了“三个体系、二个渗透、一个监控”能力导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在此基础上,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质量监控,能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构建三个体系1.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教材改革为支撑,推进理论教学体系建设。理论教学把握“必须、够用”为度。教师必须把握理论掌握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