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课题开题报告教育课题开题报告1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1、探索化解中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中常设性机构与临时性机构职责不分、关系不顺这一难题的方法;2、全面总结中国高校应急管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二)研究框架与内容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第四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2、高校宣传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健全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法律基础第五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建设1、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反应机制2、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决策机制3、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4、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动员、协调保障机制5、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心理干预机制6、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善后处理机制第六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对几种特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1、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2、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3、对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和管理4、对高校信誉危机的处置和管理三、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组织实施(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此项研究将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的研究思路。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上,分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与应急机制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中的体现。在微观领域,不仅探究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网络舆情等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凸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实效。2、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建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并实施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创新工作模式,用实践来验证效果。3、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社会和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掌握最新研究进展。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3、比较研究法——研究发达国家校园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4、案例研究法——选取民族高等院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3人分别具有法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特长分布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年龄均在40岁以下,呈梯次结构分布,在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媒介及舆论传播,大学生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胜任此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