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现代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论现代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摘要: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造就了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级“蓝领”。但当前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现象并存,“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现象并存。高职院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加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指导方法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造就了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级“蓝领”,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看到,当前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现象并存,“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现象并存。究其原因,主要是校企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专业或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脱离实际需要盲目扩招、高职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因此,高职院校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前景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加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加刻不容缓。下面就如何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桥梁,帮助高职学生就业谈谈认识。一、开展人才交流活动“校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高职学生就业,但由于合作机会相对较窄,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政府、企业组织开展的大型人才交流活动通常并不覆盖全体高职学生,这是因为一是参加人数多竞争激烈,部分学生数次失败后产生挫折感,从而影响后续应聘就业;二是参会企业参差不齐,部分不法企业蒙混进入,学生容易误入“传销”等不良就业陷阱;三是招聘会大多要求应聘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缺的就是工作经验。所以,看上去规模很大的招聘会,实际上对毕业生来说没有太多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校能够自己组织毕业生专场人才交流会,邀请相关企业到学校招聘人才,相对来说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就更容易保证,同时能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更多地交流合作,及时、切实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对高职教育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实时传达最新就业信息高职院校要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管理,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分阶段、有步骤地将就业指导内容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时传达最新就业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二是强化专业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才素质,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三是结合当前创业成功的实例,鼓励、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四是加强毕业跟踪和就业回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各方面的教育,从新生入校到学生毕业离校期间,时时向广大毕业生提供最新就业信息,让广大毕业生了解最新市场动态,这对毕业生来说很重要,对于非毕业班学生来说也能起到鞭策作用。三、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就业能力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先决条件,高职学校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就业能力。一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对很多高职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高职学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再次,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后,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就业适应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和环境,而不能消极等待环境适应自己。只有善于适应、驾驭环境,高职生走入社会后才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矛盾和阻碍,自如地发挥才能。学校可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走向社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或开展工学结合、以工代学,完善育人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这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高职教师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抗挫折能力,形成强大内心,使学生在求职中总能沉着、冷静地应对遇到的困难,学会把眼光放远,时时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四是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这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首先,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地“等、靠、要”。其次,要指导学生破除传统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最后,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四、动态追踪就业过程“动态”追踪,就是要实时了解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人际关系或工作矛盾时,能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常常不能正确把握,从而可能失去更多的发展机会甚至面临“下岗”。学生在工作单位茁壮成长既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又会实时反馈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