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的空间格局分布格局论文导读::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但因种而异。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的分布区域。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关键词:分布格局,海拔梯度,锐齿栎,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分布状态,是种群基本数量特征之一,也是种群生态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及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1]。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但因种而异,且同一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的生境条件也有明显的差别[2,3]。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目的不仅是对种群的水平结构进行定量描述,更重要的是用以揭示格局的成因,阐述种群及群落的动态变化,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种群分布格局的目的不仅是……,更是用以揭示格局的成因?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在生态学中意义何在?特别是近年来学界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哪些拓展与进步?进而,对本研究的启发或应用意义是什么?本文以伏牛山自然保护区的锐齿栎(Quercusalienavar.acuteserrata)种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旨在探索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种群的数量特征,从而为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什么选择这个树种开展研究?该树种的生物学性状与生态学特征,以及在种群生物学针对该种的研究成果应该有介绍与梳理。锐齿栎是珍稀种或者濒危种吗?或者其生境或群落、林分的分布在萎缩退化?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交代分布格局,凭空谈起保护是无效的。研究目的要清晰,即要明确的提出你的问题?1研究区域概况伏牛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2°45′~34°00′,东经110°45′~113°05′。伏牛山地处亚热带、暖温带过度地带,属于季风气候毕业论文格式。年平均气温为14.1~15.1℃,年降水量为600~1000mm,大致海拔每升高100m,降水量增加25mm,最高海拔多少?。本区降水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水的60%。土壤垂直分布的差异比较明显,海拔1300m以上为山地棕壤,海拔800~1300m为山地黄棕壤,海拔600~800m为山地褐土。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兼有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特点[4]。2研究方法2.1样地设置与调查采用样方法取样。2006年7~10月,在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的分布区域,从其分布的海拔下限至上限,沿海拔高度每隔100m设置一面积为20m×20m的调查样地,共设样地36个。调查记录样地内乔木树种种类、数量、高度、胸径、基径和冠幅,同时测定各样地的坡向、坡度、坡位等环境因子。2.2径级划分和海拔高度的划分依据锐齿栎生活史特点,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发育阶段:Ⅰ:DBH<4cm;Ⅱ:4cm≤DBH<8cm;Ⅲ:8cm≤DBH<12cm;Ⅳ:12cm≤DBH<16cm;Ⅴ:16cm≤DBH<20cm;Ⅵ:20cm≤DBH<24cm;Ⅶ:24cm≤DBH<28cm;Ⅷ:DBH≥28cm[5]。成熟锐齿栎的胸径一般为多少?径级区间大小要比照成体大小,合理选取。本研究的取样是全龄林分布格局,也就是覆盖了目标种的全部年龄阶段,这样选择是基本合理的;但如果是幼林或者老林,就不尽合理。将各调查地点的海拔尽量按等间隔划分为低、中、高3个海拔高度范围,由于山体高度和所处的经度不同,对各地点调查样地海拔的高、中、低范围划分标准不一致.具体标准要详细阐明。三个海拔上分别有多少样方?2.3数据处理分布格局类型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式法进行判别,聚集强度采用负二项式参数(K)、丛生指标(I)、平均拥挤指数(m*)、Cassie指标(CA)和聚块性指标(m*/m)进行测定。现在已经有很多更先进的格局分析方法,比如Reipley’sK函数,Wiegand’sO函数,Condit’sΩ函数等等。为什么还用这些初级原始的办法?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须要在用之前说明这样处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这些方法都严格依赖取样尺度,在20*20的样方内怎样划分小方,以进一步计算这些参数?另外这些指标都有第一发明人,比如瓦特Water(1959)负二项式参数(K),DavidandMoore(1954)丛生指标I,Cassie(1958)指标(CA),Lioyd(1967)平均拥挤指数(m*)和聚块性指标.*M/m,为什么不见引用文献?WEWATERS,Aquantitativemeasureofaggregationininsects,-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1959F.N.DAVIDandP.G.MOORE,NotesonContagiousDistributions.Ann.Bot.18:47-53,1954.MonteLloyd,MeanCrowding',TheJournalofAnimal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