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赵伟聪【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愈发显著。长期以来,莱芜市老年人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该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养老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莱芜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为完善医疗改革提供地方经验。【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当前医养分离的养老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体系面临严峻挑战。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在实施"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探索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成为一种有益的养老服务供给探索和理性的制度选择。本文旨在探明莱芜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小城市养老服务模式提供参考。一、莱芜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施现状(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截至2017年,莱芜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6.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超过了全国16.1%、山东省19%的比例,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分别占老年人口总量的3.2%、15.6%。由上述数据可见,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现象日益严峻,如何应对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诉求和养老需求已成为莱芜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围绕“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目标,莱芜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健康养老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莱芜市以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老年人为重点服务人群,共為100多万城乡居民免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26个,重点人群覆盖率达68.75%,全人群覆盖率达到34.79%,实现了在管老年人、贫困人口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服务全覆盖。全市有9家养老机构内设卫生室,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老年病科。钢城区探索实行卫生院和敬老院医养结合一体化运行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融合式发展;莱矿医院成功转型为以康复理疗为主的综合医院;房干康复医院建立老年养护中心。以“爱心医师进千村”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入村居为群众开展免费健康查体,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调理养生和居家康复,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和定位急救等服务,全市初步建立起了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二、莱芜市医养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执业,业务范围变窄,工资收入过低,缺乏发展前景和岗位吸引力,造成医护人员不愿到养老机构就业,即使进入了也是频繁流动,队伍不够稳定。护理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年龄偏大,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目前莱芜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1/4左右没有持证上岗,特别是镇街敬老院的护理人员中,85%以上为“4050”农村妇女,很难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二)医养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由于养老服务行业投资大、营利少、回收期长、风险高,在没有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的背景下,很少有社会力量自愿投身到养老市场,且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健全,缺乏资金去设置医疗机构或聘请职业医生、医护人员,导致少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能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更多的只能提供日常照料等服务。(三)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协作效果不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涉及民政、卫生、社保、财政等部门和单位,部门间制度分设、政策难以趋同,权责边界不明晰,尚未建立长期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养老机构隶属于民政部门管辖,而医疗机构隶属于卫生计生部门管辖,涉及到参加医保及医疗保险费用报销等事宜又由人社部门主管,牵扯到资金保障又与财政部门有关,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处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中,这是医养结合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三、对策与建议(一)整合资源供给,实现医养结合优势互补首先,完善医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实现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鼓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其次,鼓励开展多元化医养服务。采用政府购买、公办民营、合资共建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管理运营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医养服务的主体。再次,建立医养联动工作机制。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通双向转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