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方高校《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姚静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地方高校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现状尤其是问题进行梳理,结合《深度报道》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课程改革实践中依托“案例工作坊”开展情境实训、给学生提供“够得着”的目标、以发现问题为起点倡导“小组协作”式探究学习方式、突破学时限制强化课外实践训练、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开展课程评价等教学手段上的新探索,以提升学生深度内容生产能力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关键词:深度报道;深度内容;课程改革G64:A:1672-8122(2016)07-0132-03一、现实图景、实践偏向:学子开课前期待满满新媒体时代、“内容依旧为王”已成为行业共识,传统媒体争做内容供应商,移动新媒体将深度内容作为与场景、渠道、内容可视化等要素并重的竞争策略,带来了“深度内容”需求的“火爆”。随着“打赏”功能的普及、以“分答”为代表的内容变现产品的出现,“内容变现”已经成为移动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深度内容”紧缺呼唤更多经过专业训练的“深度内容生产者”的出现。《深度报道》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近年由于高校实施春、夏、秋三学期制,课程也常于夏季学期开设。《深度报道》课程的开设是“深度内容生产者”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深度报道概念、发展历程和特点;另一方面,它着眼于培养学生深度报道的采访写作能力训练,包括报道选题、采访技巧、采写结构、叙事方式、发现好故事、[本文来自于wwW.zz-news.cOM]截取典型细节与代表性人物、场景描写、新闻语言运用等。“深度内容”紧缺的现实图景、实践偏向的课程目标与学生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心理“不谋而合”,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挑战。一旦课堂教学无法满足预设的期待,学生的“学习倦怠”心理会更加凸显。二、地方高校《深度报道》课程教学现状近年来,为了彰显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担当意识,完成为地方媒体输送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的任务,地方高校普遍强化了学生业务能力的训练。以《深度报道》课程为例,地方高校在课程师资建设、课程内容完善以及教学方法应用上均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深度报道》课程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学者段文娥发现《深度报道》课程教学中存在“课前预习不充分、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后实训不积极、课程评价不全面等问题”[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除了上述问题外,如下问题也亟待引起重视。(一)资深实践派教师团队的匮乏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由于历史、区位、办学条件等原因,导致其在师资力量上整体落后。在师资力量的对比中,除了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之外,具有媒体从业经历教师所占比例成为最大差异之一。资深实践派教师团队的缺乏,使得地方高校,一方面难以优化现有教学团队,组建一支研究型教师负责讲授概念、缘起、特点、发展历程等理论课程,而实践派教师负责讲授或带队开展课外实践的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实践派教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如讲授具体的深度报道技巧时,如果教师自身未写过一篇深度报道,哪怕引用了再多报道背后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仍旧欠缺说服力与代入感,而经验丰富的实践派教师,结合自身报道经历,讲“活”知识点的同时给了学生进入新闻行业的憧憬,做了他们新闻理想的启蒙教育。(二)课程学时普遍较短自贵州民族大学启动夏学期以来,《深度报道》课程学时均为32学时,如果遇到法定节假日较多的春学期或秋学期,课程学时有时仅有28学时。虽然本课程设置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为先导课程。但是从笔者的课前调查来看,大多数同学对于“什么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如何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报道”“深度报道深在何处、发展历程如何”等问题依然缺乏认知,这就导致了在28学时的教学中,前4周需要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深度报道”理解。而后面的20学时,要解决深度报道的选题、采访、写作中叙事方式、新闻语言、截取典型细节与代表性人物、场景描写、新闻语言运用等诸多问题,加之课堂教学中案例讨论与学习所用时间,实践学时成为掣肘课堂内容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后面教学过程中多以简化课堂内容、进行课外实训的方式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性。(三)定制式“校外实践训练营”难以成形所谓定制式“校外实践训练营”是指专注于提升学生某一类新闻业务能力开展的校外实践项目。相对于日常的校内实践训练来说,它的时间更为集中,一般为15~20天,由资深实践经验老师带队、学员自主付费参加、学校或机构给予一定经费补贴,媒体参与合作主办方式进行。这种意图缩短课堂与市场需要差距,在提升学生业务能力上更具系统与针对性,强调“从做中学”“行进中采写”,注重准新闻人现实关切意识培养,因此在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